黑龙江省玉米“生霉粒”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我省玉米贮藏期间出现“生霉粒”的原因及今后对策
2013年对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春季遭遇百年未见的“春涝”,夏末秋初连续降雨、光照不足,通过全省农业战线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还是取得了大丰收。但近期出现的“生霉粒”现象困扰着广大农民,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益和2014年的备耕,因此查明“生霉粒”发生的原因,对今后我省玉米生产、贮藏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一、“生霉粒”产生原因初探
1、籽粒含水量高,是诱发“生霉粒”的主要原因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对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玉米出现“生霉粒”现象十分关注,2014年1月21-23日在哈尔滨、绥化、佳木斯、齐齐哈尔、黑河及克山等六地,选2013年当地主推品种3个,每个品种调查3个农户,初步结果表明,六地54户农民的玉米籽粒平均含水量26.1%,其中绥化、哈尔滨两地平均含水量分别是33.3%和32.3%。
2013年春由于百年未见的“春涝”,播种期普遍推迟7-15天,个别地区、个别地块推迟20天甚至更多。由于播种期拖后,而农民当时已购买种子,推迟播种致使较晚熟玉米收获期含水量高,甚至有些地块未能达到完熟,玉米籽粒脐部在初霜期尚有浆,高含水量玉米籽粒、未完熟玉米是诱发“生霉粒”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
2、“越期种植”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农民片面追求晚熟高产,加之2013年不利的气候条件,导致许多玉米未完熟、含水量高,加大了玉米“生霉粒”出现的可能性。
3、机收时籽粒损伤,是诱发“生霉粒”的原因之一
2013年玉米收获时许多品种未完熟,或刚达到完熟,玉米苞叶尚未达到枯黄,机收时剥叶困难,不得不强制剥叶,造成玉米籽粒果皮损伤,经观察果皮损伤的籽粒绝大多数有霉变现象出现。
4、“穗腐病”是玉米霉变的原因之一
2013年全省是丰水年,特别是玉米蜡熟期空气湿度大,导致原本不是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病害、多年未发生的“穗腐病”在个别地区、个别地块发生,而发生穗腐病的果穗在贮藏期间,在外在条件满足时,尚有继续加重的可能。
5、贮藏粗放是诱发“生霉粒”的重要原因
我省玉米种植面积大,单户农民种植面积较多,而收获后玉米贮藏条件极其粗放、简陋,玉米果穗大多直接堆放在土地上且堆放高度较厚,收获后半个月至一个月,由于气温尚较高,如不及时“倒垛”,引发堆中温度升高,导致玉米霉变。
6、2013年10月份气温较高是诱发“生霉粒”的主要外部原因
2013年10月黑龙江省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高3.4℃,较高的气温,温润的空气湿度,满足了微生物生长活动的条件,加之上述的内在因素,导致黑龙江省玉米“生霉粒”普遍高于往年。
二、今后对策
1、杜绝“越期种植”,克服侥幸心理
向广大农民宣传“越期种植”的风险和危害,种子企业应按照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区域销售品种;农业执法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执法力度,不是推广区域销售的品种应按未审品种对待。
2、推广早熟耐密品种
选择熟期相对早熟,通过增加密度稳定或提高单产是未来我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随着我省玉米种植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机械收获玉米籽粒是今后玉米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收获玉米籽粒要求含水量应低于25%以下。这就要求一是选择脱水速率快、耐密、早熟的玉米品种,二是对全省而言,品种熟期至少退半个积温带,甚至一个积温带。随着品种熟期提早,通过提高种植密度,可以稳定和提高玉米单产,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点。
3、改进农户储粮方式
改变我省玉米收获后粗放的贮藏方式,有条件的农户可以推广玉米站子等储粮方式,即使露天堆放,一是应在堆放前铺设一层玉米秸秆等材料,避免直接堆放于地面。二是堆放高度不宜过厚,一般收获后一个月堆放厚度不宜超过30公分,且要时常“倒垛”,防止玉米堆中温度升高。三是发现个别霉变果穗应及时清除,防止霉变的蔓延。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岗位科学家 曹靖生
2014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