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地区农户自储待售玉米霉变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东北地区农户自储待售玉米霉变情况的调查报告
(王立春撰稿)
2014年1月21-23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晋齐鸣团队、刘景圣团队、曹靖生团队、王立春团队和区域内15个试验站,对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农户自储待售玉米霉变情况进行了调研。
每个试验站选当地2013年主推品种3个,每个品种调查3个农户;每个样本在调查时,按照农户自储的玉米堆或玉米站子,随机确定3点(每点距离最外边缘不宜小于1.5m),在每一点取100穗左右,记录每点取样穗数,调查霉变穗数,计算霉变穗率;将每点样本中霉变穗脱粒,称总粒重和霉变部分粒重,计算霉变比例;从每个点取到的果穗重,选取代表性10穗,脱粒,用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子粒含水量。
通过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整体情况
黑龙江霉变率较高,最高为绥化北林区,高达11.4%,其次为克山,为9.9%。辽宁省霉变率较低,最高不超过3%,但均高于2%;吉林省霉变率相对较低,最高仅为0.92%;内蒙古东四盟霉变率最低,最高不足0.4%。(详见下表)
二、原因分析
1.2013年春季遭遇严重春涝,播期比正常年份推迟7-15天,个别地区播期晚20天以上,造成部分玉米未达到完熟;部分品种生育期过长,有些地区越区种植现象较重,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过大,不易贮藏;
2.2013年雨水多,湿度较大,部分品种茎腐病发生普遍,倒伏现象严重,穗腐病发生较普遍,成为贮藏霉变的菌源之一;
3.以露天堆放果穗为主的农户储粮方式是导致霉变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吉林省东部农户储存在玉米仓子的玉米(含水率26%左右),经取样调查,除个别通风差的,整体霉变发生率较低(低于0.2%);
4.受2012年霜期提前影响,2013年农民普遍早收,收获后遭遇暖冬,而且收获时有大雾天气,致使贮藏初期就在籽粒表层出现霉变,后期霉变加剧,到温度低于零下时,霉变速度才滞缓。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如下:
1.建议收储企业加大合格玉米的收购,及时脱粒烘干。抢在温度回升前尽快多收购农户手中待售玉米,减少霉变损失;
2.收粮储粮标准不降低,建议待售农户人工挑选霉变果穗。中储粮在个别区域已将霉变标准由2%上调为5%,这也是企业所能接受的底线,如继续放宽标准,后期储藏不可控的霉变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3.政府出资回收霉变穗,集中后统一销毁,阻断霉菌传播。建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以高于酒精企业收购造酒粮价格10%-20%,回收农户挑出霉变果穗的霉变粒,保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霉变粒不进入酒糟进而防止流入饲料和食品链;
4.避免越区种植。今后,建议农户选择生育期低于有效积温5-7天的品种,从种子经销商和种业公司渠道予以规范化管理;
5.积极选育早熟耐密品种。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提高成熟度,降低籽粒含水率,来提高高纬度种植区的单产和储藏质量;
6.改进农户储粮方式。推广玉米站子等储粮方式,尤其是针对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通过对铁制立式粮仓的补贴,推动农户储粮由露天堆放到科学储藏的转变;
7.建立收储粮预警机制。通过成熟期预判、收获期产量和籽粒含水率测定,对收粮储粮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种粮大户提前发布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