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车力乡制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困惑

没有好的制种基地,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种子。去年8月,农业部首批认定了31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县)和26个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市(县)。半年多来,他们的运作情况如何,有哪些发展难题,新的一年又有哪些规划?本刊为此开设“基地探行”栏目,深入各地种子生产基地探访,反映地方政府的发展举措、农业部门的实践经验和制种农民的所思所盼。

本报记者

虽然已近年关,吉林省洮南市车力乡玉米制种合作社的院子里仍是一片忙碌。社员们正在搬卸着成袋的玉米种子,不一会儿就垒出了一道“种墙”。

“洮南市是吉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市(县),车力乡地处该市制种基地的最核心区域。全县制种面积6万多亩,仅车力乡玉米制种合作社一家就经营着4.5万亩。”洮南市车力乡党委书记樊宝成告诉记者,车力乡位于三北防护林的沿线、科尔沁草原的腹地,春秋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70毫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有利于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林网的天然隔离,使该地区可同时生产30多个不同玉米品种,再加上当地农民常年的耕作习惯,制种业一直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今年的制种收成不错,每晌地(15亩)3万~4万块钱的毛收入,净收入2万多。”对于玉米制种带来的好处,合作社理事长路志江算了这样一笔明白账:种大田玉米,以最高亩产算折合亩收入也就1200元左右,而一亩玉米制种的保底收入则为2800元。路志江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发展800多名社员,以合作社所在的立业村为中心,不仅辐射了全乡7个村和周边的乡镇,而且还扩大到了毗邻的内蒙古科右中旗,可用玉米制种面积达到了20万亩以上。

合作社越做越大,老路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首先,钱的事就让他很头疼,与动辄百万元的周转资金相比,合作社在当地农村信用联社20万~30万的贷款上限无异于杯水车薪。不但解决不了大问题,而且贷款办理手续复杂,有时候持续几天都办不下来。统购农药、化肥资金的短缺,成为了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制种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井灌用油。”社员吉长山反映说,“到了春耕时候,柴油就成了稀缺资源,乡里的加油站点都排着长队,而且还限量供应,有时候排一宿队买的油还不够灌溉几晌地。”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柴油灌溉一晌地大约需要300元~400元的成本,而用“电灌”,只需要70元~80元,可以节省200多元的收入。老路插话说,“按照灌溉的规模来说,一般10晌地配一眼机井,仅合作社就需要300眼。”他呼吁,希望政府加大对合作社制种基地的基础设投入,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井灌“柴改电”。

“我最担心的是制种风险。”洮南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凤清对2010年车力乡制种田遭遇冻害的事情印象深刻:那一年冻害来得突然,1800多晌地,种子受损200万斤,农民损失400多万元。“吉林省就这么一个国家级制种基地,仅省里出台一个制种保险政策,局限性比较大。”他建议,从国家的角度,由农业部牵头统筹几个国家级制种基地市县,协调制种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民各出一部分资金参与制种保险。“一晌大田玉米成本价4000元,制种的保费应该高一点。制种玉米的保费金额至少要是大田玉米种植成本3倍的赔付率,才能保住制种成本。”他还提倡道。

作为合作社会计的马勇更多考虑的是“节流”的问题。“合作社加工精选种子设备耗电是最厉害的,全年用电5万多度。到目前还是按照工业用电的标准来缴纳,每度电1.1元。按政策,我们应该够享受农业用电的价格,每度电只需要0.58元,仅这一项我们全年就能省下2万多块钱,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更让他头大的,是合作社土地流转之后的整地成本。合作社社员的土地虽然多,但无法连片,无法运作大型农机设备。为此,机械化去雄的技术就无法推广。“老路试着整了50晌地,就花了两万多元。全整完就要120万!合作社负担太重。”他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他们提供必要的项目支持,这样不但有利于提升国家级制种基地的制种水平,还能增强制种农民的制种积极性。 (宋修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