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家种业创新体系 实现育繁推一体化格局

科技日报, 2012年2月22号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种业发展,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建议,构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创新种业发展机制,实现种业“育种、扩繁、推广”一体化健康发展新格局。

在2月11日海口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种业)科技创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构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更好地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种子企业的协同创新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种业研究和商业化育种技术,以此提升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对此进一步解释,构建由政府引导,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子企业构成的种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要建立由种质创新、良种繁育、种子繁育、技术推广构成的种业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以及健全由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服务组成的种业保障服务体系。

李家洋说,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等在种业科技中的基础性、公益性支撑和引领作用,需要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重点开展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护与鉴定利用、重要基因发掘与功能解析、生物育种理论等研究。

他特别强调,在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中,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区域性生物育种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一批国家和区域性育种试验站、种质资源鉴定圃等;建设一批国家和区域性良种生产、加工和繁育基地,良种良法集成与标准化示范基地等,从而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科技条件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

为保证种业创新持续,李家洋提出重点培养一批种业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要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团队的激励机制”。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宁院士提出“引种为辅,育种为主”的种业繁育思路。“只有以全球的动物遗传资源为基础,以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发展目标,才能建立适合我国养殖生产实际的动物良种繁育体系,从而育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动物品种。”为此,李宁建议,启动以育种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国家动物育种工程技术创新计划”和以完善国家新品种繁育为目标的“国家动物新品种繁育体系建设计划”。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郭社荣共同建议,发挥“一城两区百园”的联动机制,开展杨凌区与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及滨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之间的合作,构成种业成果转化共享平台,形成科研、产业、市场的紧密协作机制,将“一城两区”的技术资源成果资源的100个园区广泛辐射,促进种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示范。

郭社荣说,建立“育种、扩繁、推广”三位一体的现代种子产业体系,是通过在杨凌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强化育种职能,通过在海南、新疆、甘肃等省区建立的制种基地,通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的160多个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建立新品种示范推广体系,鼓励一体化龙头企业在旱区开展推广。

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博士“种业创新中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同。他提出,整合林木花卉育种资源,支持研究院所、高校与林木花卉种子企业建立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种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企业界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中的主导地位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新模式。对林木花卉品种的选引育繁,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创建给予政策扶持,对实力强的种业企业重点扶持,鼓励种业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种业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安徽省农科院院长杨剑波建议,加大对育种上游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使企业商业化育种在材料、方法、技术和相关服务上得到源头性保障,从而实现育种的重大突破和水平的大幅提升。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对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体系的诠释是:“育种目标以农业生产的实际推广和市场应用为唯一标准;研发专注于应用型技术创新和品种培育,与科研教学单位的基础性研究相区别;管理方式区别于课题组管理方式;采用企业运营机制,实现资源集约化、育种规模化、研发工厂化、流程标准化与激励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