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进口持续增加,国内产业链迎寒冬
大豆进口量仍在逐年递增,2013年国内大豆进口再创新高。近期官方称,我国2014年将继续增加进口,大豆产业正在步入寒冬,产业链整体经营惨淡。
进口豆"压垮"国产豆
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量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大豆进口量为6340万吨,令中国进口大豆规模进入"6"时代。2012年中国进口大豆5838万吨,进口均价为每吨599.3美元。这一数量相比2004年增长了189%,比10年前增长了4倍。
进口量的快速增加令国内大豆产业对外依存度骤增。截至2013年年底,进口大豆已占国内供给总量80%以上,进口量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尽管如此,大多数的业内人士还是预计,2014年进口量将进一步增长至6500万吨左右。
对于备受冲击的国内大豆产业链,生产和加工业近年来持续萎缩。从产业链上游的种植层面来看,进口规模连续多年激增,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豆产业的生存。
数据显示,作为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已从2005年最高峰的6323万亩下降到2013年的3105万亩,种植面积被"腰斩".
不仅种植环节受到冲击,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也濒临亏损。10年前,国内正值油脂企业的筹建高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脂消费高速增长,豆油压榨行业成为朝阳行业。
由于进口大豆成本远低于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出国产大豆15%,几乎所有的油脂企业均选择从北美、南美大豆主产区进口。在国内进行压榨后,利用铁路和汽运分销至国内市场。市面上的豆油几乎95%以上用转基因大豆压榨。
国产大豆则囿于成本较高,市场需求量逐渐下降。经过10多年的"侵蚀",国内大豆产业已经丧失价格主导权,导致中国大豆产业直接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虽然国家实施了临储收购政策,期货市场豆一品种(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收购价格在4600元/吨,国产大豆能相对保持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但这也令进口大豆的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在非临储收购时间,国产大豆丝毫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
2014年1月中旬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港口分销价格为每吨4200元,较之前一个月下降了100元/吨。受此影响,黑龙江产区油厂的大豆收购价格也相应下调100-200元/吨。目前的状况是进口大豆价格下跌,国内大豆购销也随之低迷,国内大豆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看外盘脸色".
在进口低价大豆冲击之下,国产大豆主产区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持续降低。以东北三省为例,水稻和玉米收益的比较优势逐年增强。据统计,东北大豆种植面积每年以20%的幅度递减,从2009年的6000万亩减少到4000万亩以下,农户开始改种收益更高的玉米和水稻。现在国内大豆单产约为每亩230斤计算,照比计算,进口6000万吨大豆相当于替代了国内约4亿多亩耕地的产量。
粮食安全"忽视"大豆
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后,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业内曾期望政府加强对大豆产业的扶持力度,但这个期盼落空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时,将大豆排在了"粮食"外,并提出大豆进口仍应增加。
陈锡文称,国际上并不把大豆统计在粮食里,相比国际统计方法,中国将大豆和薯类也看做粮食。如果剔除大豆,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谷物并不多。
数据显示,2013年进口粮食在9000万吨以上,其中大豆约6300万吨。剔除大豆进口后,我国每年进口谷物不足国内生产谷物的2.7%.而口粮的绝对安全主要是指小麦和大米,与大豆并无关联。由此,国内可能将继续增加玉米和大豆的进口。
对此,一德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晓威认为,目前国内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维持原有粮食生产已经不现实,所以必须"放弃"大豆和玉米在国内的产量,转而依靠从国外进口。
在改革收储制度方面,监管部门也想用大豆这个饱受进口低价与国内收储价"折磨"的品种来做试点。而收储在大豆种植和销售环节,起到价格保护的作用。一旦收储制度取消,国产大豆的价格将脱离这层"保护网",完全被外盘主导。
李晓威认为,2014年国内取消棉花和大豆的收储政策的概率非常大。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后果,是国际大豆价格巨幅波动令国内压榨企业难以应付。这样的价格波动,在过去数年间,给国内油脂企业带来莫大风险。
过去10年,国际大豆价格"1年之内上涨100%后又下跌50%"的过山车行情出现四次以上。每一次大幅波动都令大豆压榨企业疲于应付,企业往往在价格高位采购了过多大豆,而后大豆价格暴跌,行业利润率直线下降。
2012年,国内大豆压榨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2013年,该行业再次出现大面积亏损。传统东北地区豆油压榨厂经过10多年洗礼,许多企业迫于压榨亏损而无奈停产,目前仅剩20余个。
沿海压榨企业乘虚而入,通过进口低价大豆,比东北加工企业每吨节省成本70至80元。2014年,国内沿海地区油厂几乎全部使用进口大豆压榨,令国内大豆种植业面临进一步沦陷的境地。
(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