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导向”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三个导向”战略思想,指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这一重要论断已经写入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个新论点,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阐述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新方法。这是新时期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指导方针,意义深远。
以地怎么种为导向,发展集约高效型农业
粮安天下。
对于一个用仅占世界9%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把饭碗始终端在自己手中。地怎么种,既是农业生产制度问题,也是生产技术问题。
近10年来,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变化、新问题。在土地经营模式上,农村土地流转带来了经营规模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在耕地利用方式上,由于长期传统粗放经营、滥用肥药,地越种越差,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稳产高产难度加大。在劳动力资源上,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年减少,出现农业兼业化、劳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突出。
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除了从制度上要建立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外,从技术上就是要解决如何实现耕地越种越好、产量越种越多、效益越种越高。要坚持精耕细作与现代新技术结合,建立良田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技术体系。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培育高产优质良种,挖掘单位面积生产力;二是突破精准化农业信息技术,减少肥药投入,保护耕地健康;三是以技术要素替代劳动力要素,加强全程农业机械化技术及农业标准化技术;四是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技术服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劳动者学科学用技术的能力。
以解决地少水缺为导向,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水是生命之源,土地是食物之基。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耕地数量底线已处于极限,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很大。人均耕地逐年下降,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的压力与日俱增,在一些城镇化发达区,不少优良耕地已经丧失种地种粮功能,中低产田面积占农田2/3。我国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农业用水量又是第一大户,尤其是华北等地区的农业耗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小麦灌溉占农业的7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却不足40%,浪费惊人。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展高效节地节水农业,将粮食安全建立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潜力。
一是发展多种作物多元化复种农业,提高耕地种植指数和耕地利用率;二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三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是攻克低产田高效改良技术,科学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提高粮食后备产量储备能力。
以满足吃好吃安全为导向,发展安全健康型农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保障人民健康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食物消费已彻底摆脱吃得饱的阶段,进入了以质量消费为主导的新阶段。
从要“吃得好”来看,人们更加注重农产品品种多样且营养丰富,但我国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变化需求。从要“吃得安全”来看,人们更加注重消费农产品和食品的清洁安全。
近年来,我国食物质量安全形势严峻,长期以来单一化高产高投入、非安全生产方式带来农产品环境污染加剧,一些有害有毒物质进入从田间到餐桌的食物产业链。
农产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身体健康。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出路一靠制度法规,二靠科技创新,要建立食品安全系统化技术解决方案。一是转变高产农业为营养农业,创新培育健康营养型农业新品种;二是发展农业环境修复治理技术和清洁农业生产技术,以健康水土生产出健康农产品;三是构建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以健康农产品制造出健康食品;四是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重大技术与设备,建立生产—加工—流通—餐饮全程化、信息化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使群众能够获得可靠可信的安全消费,保障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