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寨老品种:从“足不出户”走到香港
食品安全事件的连续发生,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有机农业概念和本土的自然耕法。
“绿耕城乡互助社”是一家由中山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社工组织支持运作的社会企业,在云南,他们以“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为目标,由平寨村民负责生产不用化肥,农药的老品种农产品,直接向城市居民销售。
2007年,在城乡合作项目的推动下,平寨村的几户村民开始重拾以前的老品种水稻,用土方法进行耕作。
“老品种水稻”,区别于杂交水稻。杂交稻虽然产量高,但依赖于化肥、化学农药和灌溉水,而且会降低土壤肥力。而老品种水稻通过长时间种植,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特点,需肥量少,有普遍的抗病性,且产量稳定。老品种水稻的种植可以不用化肥,减少了对土地和环境的破坏。
一开始响应的只有三户,不过在向村民证明了老品种水稻能顺利卖出高价之后,加入的农户一年年增加。经过了五年时间,社工站已经在平寨“培育”了50多家生态种植农户,并组织了“生态老品种合作社”。老品种的“平寨大米”,则大多通过“绿耕城乡互助社”的平台销往广州、香港等城市。
2010年,项目团队决定设立一家店面,由绿耕城乡互助社和另一名成员分别拿出50%的资金。当年9月,位于“创意英国”小区的“绿耕店”开张。由此,小店一步步在小区发展了更多的客户。
“消费群现在已经很稳定,数量也比较大。就是产品不太够。”黄亚军说。事实上自“绿耕店”开张之后,随着销售的扩大,在平寨村,去年和今年新加入的农户也比往年多了许多。
“绿耕店”的财务目标是自给自足、可持续经营。用黄亚军的话说,从一开始到现在,小店的成本和收入都“差不多扯平”。
“在村子里,种植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自己的运作已经比较成熟,规模也不断扩大。”尽管如此,黄亚军意识到,很长时间内,项目团队还将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这一团队现在有四、五个工作人员。
如今黄亚军正打算找一名新的同事,专门负责在消费者中做工作,成立“消费者合作社”,最终的目的,还是专职社工渐渐退出,让从事生产的农民和购买产品的市民实现真正的合作与互助。这也是所有“社区支持农业”推动者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