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与潜力并存:透过数据看宁夏沿黄经济区低碳农业水平

研究低碳农业发展战略需定量评价区域农业发展的低碳化水平。宁夏农科院信息所“宁夏沿黄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组选择从农业碳排放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视角量化分析了宁夏沿黄经济区的低碳农业发展状况和水平差异,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结论】

1、区域农用化学物资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碳源

现代农业集约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沿黄经济区农业物质消耗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总体都是上升的,但由此导致的碳排放量也由2008年的25.25万t 升至2011年的27.97万t,增加了10.77%,其中化肥、农药、地膜产生的碳排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从碳排放结构看,化肥产生的碳排放最大,占总排放量的87.87%。地膜、农药使用形成的碳排放分别占7.73%和4.40%,农药产生的碳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从碳排放强度分析,以单位播种面积计的碳强度增长了 12.26%,单位种植业产值和单位播种面积计的碳强度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值18.04%和37.98%。这是我们的差距,也是低碳发展的潜力所在。值得关注的是,期间化肥碳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农药碳排放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6%,这表明化肥、农药的碳强度在减弱,沿黄经济区农业低碳化发展有一定的活力。

2、区域农业能源减量高效利用是减少碳排放量的关键

从2005年到2011年沿黄经济区农业能源终端消费总量长了44.83% ,能源消费快速增加的结果是碳排放总量由6.67万t 增加到9.11万t,增长了36.58%。对照全国平均水平,万元农业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2倍,万元农业GDP碳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2倍,沿黄经济区农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从能源碳排放的构成看,农用柴油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达64.4%,原煤、汽油二者所占比重为35.5%。原煤的碳排放比重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8%,期间柴油的碳排放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表明沿黄经济区农业能源消费结构已呈现出低碳化趋势。要降低区域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减量高效利用农业能源势在必行。

3、区域农地利用方式减碳潜力空间较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利用森林碳汇效应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世界公认的最经济有效且最有发展潜力的方法。沿黄经济区农地植被覆盖率为16.86%,高于全国平均13.91%的水平,可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和更大的碳汇效应。但农地结构中林地、园地占农用地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尤其是园地占农用地总量的1.65%,低于全国1.79%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中林业产值比重只是全国平均值的33.59%,结构调整有很大的减碳潜力。

【启示】

1、低碳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碳排放压力增大

能源和物资消耗视角的农业碳排放量化分析表明,在宁夏沿黄经济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集约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区域单位产值物质投入、单位农业GDP能耗都比较高,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农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现实。考虑到部分碳源因数据缺乏而未加测算,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被低估,减少农业带来的碳排放已成为沿黄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制约,面临产业发展模式低碳转型的压力。

2、探索“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模式

实证分析结果同样使我们看到,沿黄经济区高投入、高消耗发展方式的弊端:提高了农产品成本,降低了产业竞争力,及对环境的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等外部性问题凸显,现代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物资消耗、能源消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实现绿色增长,最重要的就是减少产业单位经济规模碳排放量,其核心是降低能源、物资消耗强度及提高产业经济效率。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进入转型期,相关政策已开始布局,把握更高水平的发展机遇,探索农业减排、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也就成为一个重要方向。

3、优化用地结构和强化产业碳汇功能尤为重要

让碳汇理念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优化配置农用地结构、增强碳汇功能,既是现实条件下的低碳发展要求,也是国际经验的必要借鉴。发挥沿黄经济区林业、特色经济林和湿地等碳汇资源优势,培育碳汇产业基地,设立高效碳汇产业建设工程,实施能让农民从碳排放交易市场获益的项目,使产业价值链从有形的经济产品扩展到无形的生态产品。并逐渐成为推进沿黄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为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相关国际环境外交上争取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