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对大豆棉花试行目标价格补贴
2014年,中国将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试点实行目标价格制度,试点农作物包括新疆的棉花、东北及内蒙古的大豆。对此,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作物最低收购价制度的最大问题是扭曲市场价格。
1月2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中央将对部分农作物实行临时收购价格,两种试点农作物为新疆自治区的棉花,还有东北、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豆。而小麦和大米将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玉米、油菜籽、糖料也将继续实行临时收储价。
陈锡文解释,两个试点品种过去没有纳入粮食最低收购价的范围,都是在收获以后,政府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是否实行临时收储价。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方案,抓紧测算试点地区的农产品价格。根据试点情况,其他改革措施将进一步推进。
陈锡文表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已有11年,积累了一些矛盾,中央决定改革粮价形成机制,就是从单纯的制定最低价格和实行粮食临时收储,逐步转向实行目标价格。而2014年中央"一号文"也提出,要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陈锡文解释,目标价格的总方向是,政府告诉农民当年粮食的供求情况,提供预测性的目标价格,而实际的市场粮价可能高于或低于目标价格。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调节措施是两方面的。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政府补贴城镇低收入者;反之,政府补贴农民。
对影响目标价格的因素,陈锡文表示,一是国内供求,二是国际市场价格。比如中国大豆超过80%需要进口,棉花的自产比例则比较大,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目标价格。同时还需考虑运输成本及税费高低。
但是,陈锡文透露,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还处于政策设计阶段,要具体落实和执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标价格补贴有望取代实行11年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此,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作物最低收购价制度的最大问题是扭曲市场价格,由此带来三大问题。
第一,粮食库存很多,进口粮食也很多,有些品种并非供给不够,而是因为国内收购使得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第二,目前加工流通企业失去公平竞争环境,有些政策收购主体,比如中储粮收储时会有补贴,没有参与政策收购的企业无法享受补贴待遇。
第三,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未必得到了好处。
李国祥认为,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补贴农民。"中国农民多、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民生产量和销售量是多少,不是很容易搞清楚".
李国祥表示,中央选择新疆的棉花和东北、内蒙古的大豆作为试点农作物,主要是因为这三大产区的生产量和销售量相对封闭。
(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