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玉米穗腐病综合防控 保障粮食饲料和食品安全

专家建议

加强玉米穗腐病综合防控 保障粮食饲料和食品安全

玉米穗腐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西南产区尤为严重。西南地区的玉米多种植在多雨寡照的丘陵山区,玉米穗期的高温高湿造成穗腐病普遍发生。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近几年在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地玉米产区调查发现,穗腐病在西南地区普遍发生,一般品种发病率为5%~10%,感病品种发病率达50%左右,重病田发病率高达73%。若玉米籽粒没有晒干就入库,或病穗悬挂在农户家,会导致穗腐病病菌扩展蔓延,引起更加严重的玉米籽粒腐烂和发霉。今年的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更要警惕穗腐病的发生危害。

一、穗腐病对粮食产量和食品饲料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1.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穗腐病造成玉米果穗腐烂而直接引起减产,其危害不仅仅是使玉米产量遭受严重损失, 还严重降低了玉米品质。如甜糯玉米有穗腐籽粒即整穗报废。

2.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等对牲畜的毒害 很多种病原菌侵染都引起穗腐病的发生,该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等多种霉菌侵染引起。玉米穗腐病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如伏马毒素、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等,具有强烈的致病、致畸、致癌性,容易引起家畜、家禽中毒。毒素能导致动物早产或流产、肺水肿、心脏衰竭、肝癌、神经管缺陷等。四川是养猪大省,也是饲料生产和消费大省,但饲料厂不愿收购本地玉米加工饲料,就是这个原因。随着玉米大规模种植和机械脱粒,难以再像一家一户手工脱粒那样清理出腐烂籽粒,农民卖粮难的局面将更加严峻。

3.毒素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真菌毒素还能通过食品途径导致人类神经管缺陷、食道癌和常见的裂唇等先天或后天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在广西、贵州均发生了因玉米霉变引起人畜中毒事件,2011年四川某奶厂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超标,原因是饲料玉米霉变导致原奶毒素超标。现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玉米穗腐病的防控愈发重要和迫切。

二、加强玉米穗腐病综合防控

1.抗穗腐病品种的推荐和抗源引进 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通过药剂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有效办法,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穗腐病为害的根本途径。玉米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在推荐和选择品种时不能只看田间产量,更要注重品质和抗病性。应做好对目前生产主要品种的鉴定评价和推荐工作。

同时,要加快抗病育种步伐,引进、筛选和改良抗穗腐病的自交系。

多年来农户只看重田间病害的直观表现,使得穗腐病没有造成生产纠纷或投诉,也没有引起大多数育种家的足够重视。目前抗源严重缺乏。据报道,在热带和亚热带群体和自交系中存在抗病种质,在美国、加拿大的温带和早熟群中也存在穗腐病抗源,引进和筛选抗源是从根本上解决穗腐病的先决条件。应通过鉴定选育获得有效抗源自交系,并在育种中加以利用和推广。

2.加强玉米田间病虫害防控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通过杀菌剂处理,以减少种子上的穗腐病病菌并防止苗期土传病害。穗期虫害(玉米螟、黏虫、桃蛀螟、金龟子、蝽类和棉铃虫)造成伤口,导致病菌侵入,会明显加重穗腐病危害,故做好对穗期害虫的防治可以有效地减轻穗腐病的发生。

3.加强玉米贮藏管理 玉米收获时应清除病穗,以减少来年田间侵染源。玉米成熟后要及时采收,充分晒干,入仓贮存,避免储粮中的病菌污染。

三、开展玉米粮食和饲料的毒素检测工作

对销售的玉米粮食和饲料进行批样检测,加强监管,防止毒素超标的玉米流入市场,保障食品和饲料的安全。

(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 李 晓 研究员)

农业部预计全国秋粮增加800多万亩

2013年7月11日农业部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秋粮面积达11.76亿亩,比上年增加800多万亩。目前东北多数地区苗齐苗壮,长势好于上年;西南地区玉米和中稻长势普遍较好;夏播进展较快,出苗正常。

今年秋粮生产基础较好,但还要经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等考验。目前正值主汛期,灾害的影响不可低估。未来2~3个月,粮食生产面临干旱高温、低温冷害和暴雨洪涝的威胁。夏季也是病虫的盛发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等“迁飞性”害虫危害可能加重,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等流行性病害存在较高危害风险。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日前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人力、机械抓紧抢收,保证晚稻适时栽插,力争晚稻种足种满。西南地区要鼓励农民群众增种秋玉米、秋薯、小宗粮豆等晚秋作物,四川、重庆、湖北、福建等有条件的省份多蓄留再生稻。

同时,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及早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全力抓好各项防灾措施的落实。东北要重点防范夏伏旱和早霜,南方要防范洪涝和寒露风。加强预测预报,及早发布病虫信息,及时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适时开展应急防控。依托全国2万个专业化防治组织,在关键农时和病虫重发期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新华网)

主 编:刘建军 地 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

副 主 编:张 ? 杨季声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责任编辑:万志玲 电 话:(028)84504995

电子信箱:kjdtcn@163.com邮 编:61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