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水农业支撑四川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专家建议

以节水农业支撑四川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近期,笔者对我省丘陵区主要市、县及乡镇进行了调研,结合在丘陵区长期蹲点研究的结果,认真分析了丘陵区农业现状与变化、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形成如下对策建议,供农业主管部门决策参考。

一、丘陵区农业地位和现状

我省丘陵区地处成都平原向盆周山区的过渡地带,包括68个县(市、区),20个百万以上人口大县。该区幅员面积8.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8.4%,耕地占全省的58.6%,总人口占全省的60.4%,粮、油、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占全省的60%左右。过去的认识是,丘区人口集中、垦殖指数高且生态脆弱、农业比重大、工农业整体落后,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随着成渝经济圈的规划和政策推动,近年来丘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层出不穷,耕、种、播、收的机械化率逐年增加,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显著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成为继成都之后的第二个快速增长区。

从实地调研的中江县和简阳市重点乡镇了解到,依托我院科技优势,在中江黄鹿水库灌区建立的万亩稻菜(菌)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示范推广了包括机育、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灌区目前发展了1000亩以上种植大户1户、500亩以上大户3户、100亩以上大户10户、50亩以上大户20户,成立了农机、食用菌、蔬菜等专合组织20余个;在简阳市芦葭镇建立的万亩旱地麦玉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示范推广了小麦机播、机收,玉米机播、机耕、机收机械化生产技术,秋冬菜新品种、新技术,培植农机、粮油、蔬菜等专业合作社29个、种植大户3户,千亩核心片实现了“吨粮五千元”。丘区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模式的变化十分明显。

二、水仍然是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位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我省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投入,都江堰丘陵灌区、武都引水二期、毗河引水、向家坝灌区、长征渠和观音桥等大型、中型水利工程相继动工,并逐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丘区“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的比例远远低于全省64%和44%的平均水平,尚有45%左右在灌溉渠以上的山丘耕地和“旱片死角”农田依靠雨养,仍然存在“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其中龙泉山脉东部的19个丘陵大县目前仍有3335个旱山村社。加上丘区人均水资源常年平均940立方米,仅为全省的30%、全国的40%,比世界人均水平的1/10还弱。其中,丘区腹心地带的遂宁、南充、内江、自贡、资阳等市人均水资源仅有318~594立方米,属全省水资源极度贫乏区。丘区农业季节性干旱频繁,春旱、夏旱、伏旱发生频率分别高达89%、92%、62%。例如,我院挂联的中江县集风镇林家山村是典型的丘陵山村,现有山平塘3口,蓄水池30余口,远不能满足农业用水需求,人民渠从该村半山腰经过,由于渠系年久失修,配套性差,人民渠以下水源条件好,人民渠以上约50%的旱地“十年九旱”。

缺水还成为丘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新“瓶颈”。丘区有近20个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得不到满足,有7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例如,乐至县2007年干旱,为保障县城供水,基本上吃干了周边的8座水库。随着工业规模的增加,干旱缺水对工业产值的影响越来越大,从80年代的平均每年8千多万元,到2000年后平均每年达3.8亿多元,2006年大旱达到7.1亿多元,2010年超过10亿元,呈明显的上升势头。因此,从用水占70%的农业中挖掘节水潜力,是保障工业和城镇发展用水需求的现实途径。

三、加强节水农业建设,破解丘区现代农业发展

节水农业可显著促进主要粮经作物增产、增效。我院在丘区简阳、中江等试验示范基地,研究提出了多项抗旱节水的关键技术,具有简化、节水、增粮、增收的特点。水稻旱育秧、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果树地布覆盖等新技术,平均节水40~100立方米/亩,增产10%左右,成为主要粮经作物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在简阳芦葭镇调研时,农户高兴地说:“用了农科院专家的抗旱节水技术,玉米和水稻产量随便都要增产两三百斤,过去玉米才七八百斤,这一下子就1600多斤”。实际上,我省丘陵区农业用水浪费仍然相当严重,目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40,60%的水都在输水过程中浪费,远低于发达国家0.7的利用水平;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低,仅达到56%,地面径流损失量大;农田大水漫灌、随意灌溉十分普遍,主要粮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仅为0.75~0.90公斤/立方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5~2.0公斤/立方米,农业节水潜力很大。

加强节水农业建设,是改造提升我省丘区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特此建议如下:

一是应用雨养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灌溉节水农业的科技成果,集成与示范推广主要粮经作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节水增产增效技术、生物和农化节水新产品及数字农业新技术,大力构建丘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切实提升丘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通过高效集雨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促进治水、治田、治路相结合,全面推动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与提升,促进丘区农业用水高效化、机械化、良田化、集约化。

三是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管理为中心,进一步引导经营方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大力建设丘区新型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概而言之,科技、投入和机制创新三结合,推动丘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刘永红 研究员刘定辉 研究员李 卓 副研究员)

主编:刘建军地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

副主编:张?杨季声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责任编辑:万志玲电话:(028)84504995

电子信箱:kjdtcn@163.com 邮编:61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