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水稻生产技术回顾及2014年水稻生产的技术对策

专家建议

2013年水稻生产技术回顾

及2014年水稻生产的技术对策

一、2013年水稻生产技术回顾

四川水稻生产2013年取得了较好收成,稻谷总产量比上年增产2.5%。从产量结构分析,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这与抽穗灌浆阶段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有关。但受孕穗期持续阴雨影响,穗着粒数有所减少。此外,由于头季稻的收获期较常年提早7天以上,再生稻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有收面积扩大了20万亩,总产增加5000万公斤。增产原因除气候条件优越、温光水资源与稻谷生长需求相匹配外,还存在以下有利因素:

1.政策引领作用增强在国家提高最低保护价的政策刺激下,加之水源较充足,水稻移栽面积扩大,比上年增加了1.9万亩。

2.技术指导服务到位四川省农业厅着力抓了农技人员“百千万”进村入户行动,通过田间地头的技术培训和精心指导,使田间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优质杂交稻、包衣旱育苗、测土配方施肥、中后期施肥等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无成片倒伏的现象发生。

3.科技项目带动显著在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科技部粮食丰产工程等项目的辐射带动下,新品种、新技术加速应用推广。集中育秧移栽面积达到400万亩,机插秧面积突破200万亩,机械直播的探索也取得重大进展。

4.抗灾减灾措施得当由于在播种育苗阶段遭受了干旱,农业部于2013年4月19日在宜宾召开了西南西北抗旱保春播促春管座谈会,商讨了科学应对的方针。进入5月降水及时,旱情解除。7月中旬以后遭受了持续阴雨过程,各地沉着应对,普防纹枯病和稻瘟病,适时预防稻曲病,措施得当。总体来说,全年干旱灾害没有发生,洪灾面积较小,成灾和绝收的面积仅8万亩左右。

5.病虫害发生较常年轻“两病两虫”控制较好,稻曲病发生轻,基本没有遭受飞虱等迁飞性害虫的危害。

回顾2013年的技术推广工作,两大亮点最为突出:一是优质杂交稻川优6203实现了产业化开发。依靠“四川省政府集中采购”的政策,对川优6203品种使用权进行政府收购,交给5个有实力的公司制种;种子由省财政购买,集中安排在17个重点县成片示范;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统一加工销售,生产的优质米商品已经推向市场,反响热烈。二是集中育秧为扩大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四川省出台了鼓励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政策,在成都市每亩补贴达到300元,极大地激发了优势资源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据统计,全省规模化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在2013年快速发展,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四川省农业厅狠抓了集中育秧,2013年5月召开了全省规模化生产推进会,对集中育秧开展了专题技术培训,较好地推动了机插秧发展。

二、2014年水稻生产的技术对策建议

1.持续加强优质品种推广,将四川优质米做大做强在“省育种攻关”的持续努力下,我省育种专家已经育成了一批达到国颁二级米标准、产量与现有杂交种水平相当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如川优6203、宜香2115、川优8377等,四川生产不出优质米的观念已经被打破。建议加强优质品种的特征特性研究,实现科学布局;明确优质稻的产量形成规律,提出高产栽培模式及群体调控方法;研究优质稻的营养吸收特点,提出区域化定量施肥技术;针对不同稻区特点和水稻种植方式转型(手插秧、机插秧、抛秧和直播),集成区域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加大对产业化龙头开发企业的技改支持,使优质稻谷生产出优质商品,提高四川自产优质米的市场占有率。

2.加强宏观管理与技术指导,实现高产高效规模化生产四川与全国一样,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从事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不一,但业主的最终目标均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部分田块出现“懒庄稼”的情况,既有减少人工投入的原因,更有技术缺乏、管理不到位等制约因素。建议单个生产主体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化生产的面积,在起步阶段不宜超过1500亩;建立健全监督与奖惩机制,县(市)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在生产过程中开展动态监督,各级财政资金的补贴与当年稻谷单产水平及上交粮食等挂钩;加强技术指导,在每个生产单元配备自己的技术人员基础上,县(市)农业技术部门还要派专家开展技术服务。

3.加快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研究示范,满足生产需求虽经多年的努力,四川水稻机械化生产率仍远低于全国水平,这既有生产条件落后的因素,更与多熟种植、杂交稻大苗移栽等不适应机插秧有关,其制约瓶颈就在育苗环节。建议将现有插秧机的推广重点集中在冬闲田和早茬田,把育苗叶龄控制在4.5叶左右;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集成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并通过集中育秧途径进行展示;稻麦(油)两熟田探索将现有的毯苗机插改变为钵苗机插的新技术,购置配套机械1-2台,突破苗龄制约,提高移栽质量;当前水稻直播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可积极试验机械直播技术。

4.牢固树立抗旱减灾意识,无灾增产受灾减损干旱缺水是我省水稻生产的最大气象灾害,水稻产量每次大幅度下降均与严重春、夏旱或伏旱密切相关,特别是连续两年以上受旱,总产极显著下降。灾害的发生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现有科技水平仅能预测发生概率。原则上讲,干旱意味着光热条件充足,对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但在人畜饮水出现困难的时刻,抗旱减灾只能望洋兴叹。因此,抗旱减灾的根本途径是健全水利设施,尽管兴修水利投资大,周期长,但功在千秋,必须加大力度常抓不懈。优化农艺措施是主动抗灾减灾的出路所在,如耐高温力强的品种、节水耐迟栽的旱育秧技术、苗期保全苗防老苗技术等。在灾害发生前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未发生干旱是丰产措施,遭受旱灾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5.全面启动稻谷安全生产的研究示范四川是重金属污染的重灾省份之一,社会影响较大,但应对措施缺乏。目前比较明确的是水稻品种间吸附能力存在差异,调减土壤酸度和保持田间水分可降低稻谷的镉含量。建议育种、栽培、土壤、推广等领域的专家联合攻关,在不同污染水平的土壤上全面启动稻谷安全生产的研究示范,形成技术规范后在污染区全面推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郑家国研究员)

主编:刘建军地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

副主编:张?杨季声(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责任编辑:万志玲电话:(028)84504995

电子信箱:kjdtcn@163.com 邮编:61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