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讲口粮绝对安全主要是讲小麦和大米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1月22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介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摘选: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有外媒报道说,现在中国领导人正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方面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另一方面要适度扩大粮食的进口,想问一下您觉得这个两难选择的描述是否过于夸大?适度进口的度在什么位置?第二,有学者曾经指出,目前粮食价格政策存在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的程度,1号文件中也提出要推进粮食目标价格市场制度的改革,想问一下这个节奏是怎么样的?谢谢。

陈锡文:

我刚才已经讲到,这几年,一方面我们的粮食连年增产,但另一方面消费增长得更快,所以一定程度上供求在某些品种上出现了缺口,所以进口也在增加。这次三中全会之后,在制定1号文件时,各方面都提出要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粮食和一些重要农产品(7.92, 0.03, 0.38%)供求政策进行研究,必要的方面要进行大胆改革。

陈锡文:

您刚才提到,一方面需要进口,一方面又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装着中国粮,这方面怎么进行抉择?实际上我想大家都已经清楚,今后粮食的基本方针,这次农村工作文件中明确提出五句话的方针:"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粮食生产的方针。从供求的角度来讲,这次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两句话的要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你刚才讲到,我们近些年进口都在增加,你看一下进口粮食品种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豆。我们前年进口的粮食总量是8024万吨,其中大豆占了5838万吨。去年进口的粮食数量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估计在9000万吨以上,大概大豆占到6300多万吨。

陈锡文:

这个粮食的统计口径,国际上和中国的粮食统计口径有所不同,国际上并不把大豆统计在粮食的概念里,国际上就讲谷物,谷物就是小麦、稻谷和玉米。中国的粮食统计口径,除了这三大谷物之外,还把大豆和薯类算在粮食里面,如果把大豆拿出来单算的话,应该说中国进口的谷物数量并不大,前年进口的数量是1398万吨,不到1400万吨,去年进口略有增加,大概1500万吨左右。你可以算,我们去年是12000亿斤以上的粮食总产量,这些年来我们谷物的产量在粮食中占90%,也就是说,12000亿斤粮食中有11000亿斤左右是谷物,进口的粮食去年如果算1500万吨的话,就是300亿斤,可以测算一下,我们进口的谷物相当于国内自己生产谷物的比重不到2.7%,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谷物基本自给与现在的状态是吻合的,我们过去讲95%以上。

陈锡文:

如果要算到口粮,更窄一点,尽管有一些地区还在把玉米当作主要的口粮,但就全国来说,我们2亿多吨的玉米产量,真正作为主食吃的比重不到20%.之所以强调口粮要绝对安全,其实强调的是小麦和大米,从小麦和大米的进口比重来讲,比刚才我说的谷物进口占到国内产量2.7%还要低一点,大概在2.5%到2.6%之间,进口也并不是说国内不够,尤其是小麦有各种各样的品种需要调剂。大米,近几年东南亚的大米增长得比较快,价格也确实比我们低得多,所以是价格因素导致的。

陈锡文:

从这个角度讲,按照中国人的粮食口径来讲,可能今后更多需要进口的粮食品种其实是大豆,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讲,不矛盾在哪里呢?一方面要适度增加进口,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大豆在内,另一方面强调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主要是装中国生产的小麦和大米,而且小麦和大米从目前的情况看,97%以上是自己的。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关系并没有突出的矛盾在里面,今后的方针要努力保持小麦和大米比较高水平的自给。

陈锡文:

谷物和口粮之间的差别,还有一个玉米,玉米目前主要是用做饲料和工业用料,真正用在口粮上还比较少。根据以后的发展,也许玉米的进口也会适度增长。因此讲到谷物基本自给是考虑到玉米因素,讲口粮的绝对安全主要是讲小麦和大米。

陈锡文:

第二个问题,讲到粮价支持政策。专家学者当然可以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对政策进行评价,不管从哪个角度对政策做什么样的评价,我想对于决策者来说都是提供完善政策的帮助。如果说粮价政策现在有什么问题,我想很多方方面面也都看到,最主要的是现在的粮价决定机制,主要是通过政府制定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决定。当然政府决定这个价格并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最主要的是考虑三个因素,一是粮食生产的成本,二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必须要有合理的利润,三是考虑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不是说由政府制定的最低价和粮食售出价就不考虑市场因素,但是粮食不断增产,而市场需求的粮食又有各种各样的品种,有个比价关系,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

陈锡文:

我想任何政策制定的时候都有一个判断,因为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而且在政策的运行过程中,利弊双方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实行最低价政策到现在,今年是第11年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因此中央根据这个状态作出的分析就是要对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从单纯的制定最低价格和实行粮食的临时收储转向逐步实行目标价格。目标价格的总方向是什么呢?政府告诉农民今年是什么样的供求情况,价格水平是个预测价格,但实际粮食生产出来之后,可能供求关系还有新的变化,也可能市场价格会高于目标价格,也有可能这个市场价格会低于这个目标价格,政策的设计是这样的。当然粮价高于目标价格的时候,农民肯定是赚钱了,如果当粮价低于目标价格的时候,农民可能就赚不到钱。这中间调节的措施是两方面,当然粮价高于目标价格的时候,农民会赚钱,但城里一部分低收入消费者可能承受的消费压力就比较大,政府就要对城镇的低收入消费者进行适当的补贴。

陈锡文:

同样的道理,当实际市场粮价低于政府公布的目标价格的时候,就要对农民差的这一块,它的实际价格和目标价格中间差的这一块,由政府对农民进行补贴。到现在,它还是一个理想状态的政策设计,要把它转为现实,这中间当然有很多沟沟坎坎要过。所以从中央的安排来看,今年可能对一部分品种实行临时收购价格,先行试点,主要是新疆自治区的棉花和东北、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豆,这两个品种过去也没有纳入最低收购价格的范围,但是都是在收获以后,政府根据市场的情况来确定是不是实行临时收储价。今年打算这两个品种先行试点,其他根据试点的情况进一步推进,现在正在制定这个具体方案。

(夜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