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燃料乙醇陷尴尬:政策转向 企业闪腰
受到政策指引,中国国内企业一度蜂拥上马生物燃料乙醇项目,而且选择将玉米作为主原料。但随着中国食用玉米消费量增长,进口量逐年攀升,可用于工业的数量受到压缩:政策转向,企业闪了腰。
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粮生化”,000930.SZ)目前就处于这样尴尬的位置。作为曾经最早的四家燃料乙醇试点项目,中粮生化至今仍受到政策的庇荫,但补贴不足以弥补其在燃料乙醇项目上的亏损。而且国家的补贴以及退税政策正在逐渐收紧,这家老牌的试点企业仍在苦苦寻找自己的出路。
政策调整
即便是最早涉足生物燃料乙醇领域的中粮生化,也在谋求转变。
中粮生化去年8月份公告称,为实现燃料乙醇原料多元化战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符合国家发展非粮燃料乙醇的产业政策,2013年公司计划在原13.5万吨/年玉米燃料乙醇生产装置上实施燃料乙醇全流程优化提升改造项目。中粮生化表示,该改造项目已在当月完工并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产13.5万吨木薯燃料乙醇。
由玉米原料转向木薯原料,中粮生化的转变折射出近年来中国发展生物燃料乙醇所面临的政策渐变。
为了解决陈化粮问题,国家在“十五”期间批准建设了4个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集团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股份有限公司(中粮生化旗下公司)。
政策的指引下,大量产能迅速上马。至2005年底,上述4家企业规划建设的102万吨燃料乙醇产能全部达产。
然而,初期靠玉米为原料来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的模式被证明行不通。
经过几年的集中消化后,国内陈粮的供应已经达到极限,无法满足燃料乙醇的原料需求。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称,部分企业新粮使用比例甚至高达80%。但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对将玉米用于燃料乙醇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转变。
200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首次提出“坚持非粮为主,积极稳妥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紧接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及财政部又发出通知,将所有燃料乙醇项目审批权收回中央。自2007年至2010年期间,国家发改委又三次发文要求全面清理玉米深加工项目。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芳对记者表示,在2006年以前,玉米乙醇受政策扶持率先发展,但因“与人争粮”矛盾突出,之后政策转而全面限制玉米乙醇的大规模推广,补贴也被不断下调,又因玉米价格上涨,玉米乙醇的产量增速也因此大幅下滑。
缩水的补贴
在国家压缩乙醇用玉米背景下,以中粮生化为代表的企业收到的财政补贴不断缩水。
2005年,国家依据保本微利的原则,由中央财政给予玉米乙醇生产企业高额补贴。不过,随着国家对玉米乙醇项目的限制,补贴也在逐步降低。2010年,中粮生化享受的安徽省定点企业生物燃料乙醇弹性补贴标准为1659元/吨,也比2009年的2055元下调396元。
燃料乙醇2012年获得的补贴则更低。中粮生化一位人士介绍,公司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每吨补助500元;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每吨补助750元,2013年的补贴标准还没确定,木薯乙醇的补贴政策公司在积极争取。
另外,自2015年1月1日起国家将取消变性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的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同时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用于调配车用乙醇汽油的变性燃料乙醇也将恢复征收5%的消费税。
中粮生化也称,目前由于国家燃料乙醇政策调整,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贴标准下降,且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上述人士也坦言,“如果燃料乙醇没有国家补贴的话就会亏损”。
由于面临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未来国内生物乙醇的发展空间受限,政策支持力度也将逐渐减弱,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
然而,燃料乙醇企业大概已经习惯了靠补贴生存,以中粮生化为例,截至2013年前三季度,其燃料乙醇弹性补贴的涉及金额已经达到2.04亿元。相比之下,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5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611.86万元。
由于发展不顺,中国燃料乙醇产业的总体规模呈现下降态势。中投顾问研究员萧函对记者表示,国内燃料乙醇2010、2011、2012三年总产量分别为180万吨、177万吨、166万吨,离产业规划的总体目标还有不小差距。(生物谷Bioon.com)
(责任lishu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