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油菜产业体系科技护航油菜产业发展

从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获悉,随着油菜科技支撑能力增强,我国油菜产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在进口油料冲击严重、油料价格持续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下,2013年我国油菜产业仍获较好发展,亮点纷呈。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3年全国油菜收获面积约1.13亿亩,平均亩产127.8公斤、总产达144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1.7%、2.8%。国家油菜产业体系检测数据表明,主产区商品菜籽含油量平均达42.87%,创历史最高水平;芥酸含量5.60%,硫苷含量42.67μmol/g,两项品质指标均为历年来最好之一。同时,机械化生产程度逐年提高,菜籽价格稳中有升。

据了解,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立足于支撑和服务我国油菜产业发展,通过“六个结合”,即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技术创新与技术示范模式创新的紧密结合,品种、农艺、农机紧密结合,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创新紧密结合,岗位科学家与综合试验站工作紧密结合,使体系工作与生产实际紧密挂钩,加快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步伐,增强了我国油菜科技支撑能力。

“三高”新品种获得大面积推广

针对我国油菜含油量偏低、效益不高的制约瓶颈,该体系积极开展高产、高抗、高效和适应机械化的新品种选育。已在全国推广1500多万亩的中双11号,集高油(49.04%)、高产、高抗、优质和适于机械化种植等特点于一体,一些龙头企业对中双11号实行免费供种和加价收购,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创造了企业、农民和消费者三赢的局面。

该体系新选育出的中油杂18、中油杂19、圣光87、宁杂1818、希望699等新品种表现优异。其中,中油杂19号在国家区试中含油量达50.32%,创造了国家区试含油量最高纪录,产油量比对照增长12%以上。选育的杂交组合“中86200”在浙江省区试中含油量达49.32%,亩产227.3公斤,亩产油量达112.1公斤,比对照增产28.7%,创造了区试产油量增幅的最高纪录之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油菜品种更新和产量、含油量、优质率的提高。

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增产增效的作用,该体系积极围绕“三高”品种,开展以机械化、轻简化为重点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

结合农业部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计划,开展了产业技术需求调研和技术研究、集成、推广,凝练提出了生产急需的10项产业技术,即早熟“三高”品种、适时早播、开沟防渍、封闭除草、配方施肥、机械播栽、密度调控、“一促四防”、机械收获和产地加工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促进油菜生产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几年的探索,研发出集油菜高产品种、机械精量耕播技术、配方施肥、防渍、草害防控、一促四防、机械分段收获等技术于一体的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依托试验站形成了覆盖各主产区的示范推广网络,大幅降低了劳动投入,提高了油菜种植效益和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种油大户青睐。

产地加工助推产销对接

为增强抵御进口油料的冲击,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王汉中提出了菜籽产地加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策略,通过缩减流通环节,使原料与市场直接对接,从而抢占和巩固油料消费市场,进而达到稳定主产区生产规模的目的。

为此,体系把菜籽产地加工技术列为一项产业急需技术,加强了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通过几年的努力,不仅在一些龙头油脂加工企业建立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推动了订单生产,而且还帮助了一批微小加工企业对落后的设备工艺进行改造,通过实现“小而不土、小而高效”,促进了菜籽产地加工利用。

因受国际油料价格下跌影响,2013年国内油料油脂市场受到冲击,价格普遍下跌。但在国家收购政策、菜籽含油量和品质普遍提高、产地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2013年国内菜籽价格脱离了国际价格波动影响,稳中有升,也说明了我国油菜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