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推广是渤海粮仓建设的关键

访市人大代表、无棣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杨宝爱

去年4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工程计划到2017年环渤海地区增产粮食30亿公斤,到2020年增产粮食50亿公斤,以提升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增产能力和效益。滨州市无棣县、北海经济开发区被纳入首批实施这项示范工程的先行试点地区。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渤海粮仓”工程实现了新突破,在中轻度盐碱地上大面积种植小麦获得成功,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实现丰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渤海粮仓”工程,提高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撑水平,实现盐碱地上小麦、玉米、水稻种植的规模化。对此,市人大代表、无棣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杨宝爱认为,要真正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快“渤海粮仓”这项国家战略工程的实施进度,农业科技的推广是关键所在。

“渤海粮仓”工程对于调整无棣农业结构作用显著

据了解, “渤海粮仓”工程针对环渤海地区4000万亩低产田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问题,重点突破区域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升地力,实现中低产田粮食增产;通过挖掘当地非常规水源和适度外地调水、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率,促进大面积粮食增产稳产。

2012年8月,无棣县启动“渤海粮仓”示范样板工程建设,工程位于柳堡镇,占地7715亩,以冬小麦、玉米作为主要种植作物,预计亩产350公斤以上。同时,在全县11个乡镇、街道分别规划了一处不少于50亩的盐碱荒地作为示范推广区,各推广区分别带动不少于50个农户普及“渤海粮仓”项目,并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力争项目区种植面积扩展到1万亩以上。“通过项目的实施,原来种植棉花的土地如今也能够种植小麦和玉米了。”杨宝爱说,这项工程的逐步推进,对于调整和改变无棣县当地传统的“西粮东棉”的区域种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运作模式为推进“渤海粮仓”工程建设提供了样本

“‘渤海粮仓’项目在无棣县实施,农业科技的推广无疑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动力。”杨宝爱表示,无棣县地处北部沿海地区,土壤属于滨海潮土,比较贫瘠,土地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粮食产量的提升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改进土壤质量。近几年来,通过秸秆还田及增施有机肥,以及技术人员推广配方施肥,新兴深耕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播种技术,无棣的土地产出率提高很多。在落实各项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农技站肩负着技术指导、培训,新品种试验示范,农业政策落实等方面的职责,对建设“渤海粮仓”项目非常关键。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渴求非常大,基本上农业技术人员走到哪里,群众就跟到哪里。这就要求,农业部门应当做好技术推广服务。

杨宝爱建议,政府及农业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统一供种,培肥地力,推广各项技术并确保落实到位,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引进具备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建立起配套健全完善,科技集成度高、显示度强的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区,树立典型,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无棣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一家国有独资企业——无棣县中科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有限公司,以此来作为项目实现载体,并由无棣县农业局代表政府进行日常经营管理,以企业运作的模式具体承担示范工程的实施。这也为区域内其他地区推进“渤海粮仓”工程建设提供了样本。

基础设施配套与栽培模式创新成为促进粮食增产的保障因素

杨宝爱认为,示范区采用中科院研究出的“土壤改良和种植模式调整技术体系”,有效改善了土壤品质,同时配合生物菌肥的作用,为在盐碱地上种植粮食作物打下了基础,也使得一批抗碱耐旱的优良品种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缺乏必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与成熟的栽培模式作保障,土质改良、良种培育也无法真正应用到实处。

目前,我省已摸索出小麦与玉米轮作、小麦与棉花套种两种成熟模式。无棣县作为先行试点率先采用新的栽培模式,同时大面积整平原有低洼土地,确保利于排灌;完善示范区内沟路渠桥涵闸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强化种子、土壤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面积增产技术推广和科技增粮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不但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也进一步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