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服务型制造如何创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至关重要。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壮大新发展动能、形成新发展优势,适应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长结构由中低端产业为主转向中高端产业,以及增长动力由传统产业当家转向新兴产业崛起的大趋势,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
笔者认为,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可以归结为“七个”着力: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心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着力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等的有效互动;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标准、服务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优势;着力打造以清洁、高效、低碳、循环为导向的静脉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着力构建振兴服务型制造、尊重知识技能、崇尚创新创造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和文化氛围。
同时,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落在六个方面: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传统产业、传统制造向现代产业、现代制造转变,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新型经济形态;在技术构成上,要由传统制造技术向数字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转变,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产业技术体系;在创新发展上,要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加快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市场竞争上,要由中低端产品市场为主向高中端产品市场升级转变,加快提高优质名牌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在价值创造上,要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方向转变,加快提升精益生产水平和投入产出效能;在环境保护上,要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加快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发展。
要实现我国服务型制造业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服务型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在跟踪研判全球服务型制造发展趋势的同时,相关部门应编制服务型制造“十四五”发展规划,并与现有服务型制造文件有效衔接;要健全服务型制造发展决策咨询制度,组织咨询委专家开展专题研究咨询;统筹优化服务型制造产业发展布局,研究设立分领域先行示范区;提高制造业行业协会专业化服务能力,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工作;并推动完善服务型制造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更好服务于宏观决策。
其次,服务型制造发展离不开数字赋能驱动企业转型。包括加快通信网络和算力、存储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专业化数字科技企业的数字转型服务能力,建设一批云制造和云服务平台;推进制造企业数字技术应用,建立基于制造流程的“数字孪生体”。同时,应推动建立产业数字赋能标准,尤其是数据接口、数据格式等标准化,促进制造数据的互联共享;有效强化数字安全监管,保障数据安全和设备接入安全。相关部门还应大力培养数字转型发展人才,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加大力度构建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应大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集成创新能力、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服务型制造领军企业;要深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建立重点领域服务型制造产学研联盟、合作创新基地和创新工程实验室;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发展研发外包、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创新联盟、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科技平台和服务组织,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科技数据共享与应用生态链;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加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与面向服务型制造技术需求的供需匹配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
第四,在提高服务型制造自身的同时,还应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十四五”期间,应健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体系,为制造企业提供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要营造服务型制造良好市场环境,为制造企业基于产品开发增值服务提供便利;同时优化服务型制造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资源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服务环节延伸;要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分类引导制造企业进行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服务型制造产业政策体系,消除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政策差异;并总结推广示范企业和典型案例。
第五,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有助于促进服务型制造。应选取重点区域打造服务型制造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集聚区或制造业共享经济带;要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面向服务型制造拓展服务领域;要提升龙头和领军企业示范带动辐射效应,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双向进入服务型制造领域;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普及力度,构建平台数据共享、软件开源、企业和用户广泛参与的服务型制造网络集群;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服务型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最后,笔者建议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型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要切实保障服务型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制定有效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的技术出口、投资并购、产业发展、科技合作、人员交流限制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市场变化的监测分析以及企业跨国经营综合评价;开展与国际同行在研发设计、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上的对标行动,制定赶超目标和措施;拓宽服务型制造领域国际合作和智力引进渠道,统筹谋划引资、引智、引技相融合的“引进来”模式。
(作者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原文刊登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 35 卷·第 12 期,本报记者唐凤删节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