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科研产出和影响力已处国际农业科技创新第一梯队
1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2021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20年,全院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的各项工作部署,积极配合中央巡视组开展政治巡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院所改革发展,如期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任务。
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过去的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育与推广了“华浙优261”水稻、“中麦895”小麦、“中黄6106”大豆等一批主粮品种,有力支撑“藏粮于技”。推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进入临床三期,研发草地贪夜蛾高效精准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国内首款鸡全基因组选育芯片,创制抗球虫新兽药,实现农药残留手机拍照快速检测。组织实施油菜、马铃薯、生猪等14个产业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示范区种植业平均增产28%,节水35%,节肥25%,节药30%,亩均节本增效400元,示范区养殖业节本增效达30%。
会议指出,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再创佳绩,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获得省部级奖励25项,其中一等奖5项。获得新兽药证书9项,其中一类新兽药3项。审定(登记)品种359个,其中国审233个。制定各类标准487项。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全院成果转化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会议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院推广新品种300余个、新产品700余个、新技术200余项,20余项技术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农业主推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派出700多专家团队,1.2万人次科技人员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辐射带动9.7万个贫困户增收,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27篇,SCI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在10家国际顶尖同类机构中排名第4,研究前沿核心度指数排名第5,作物、畜牧、植保、兽医4个学科获得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成绩,科研产出和影响力已经处于国际农业科技创新第一梯队。
建立全资和控股院所办企业87家,资产总规模达43亿元。累计获得有效发明专利2964件,取得植物新品种权338个,新兽药、新农药46项。全院成果转化收入连续2年突破10亿元。牵头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9项,占农口立项数的1/5。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全球最大的大动物P4实验室单体设施,国家种质资源库结构封顶。形成西部中心、成都中心、南繁研究院、深圳食品谷、北方水稻中心等区域性农业综合研究中心区域布局网络。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72项,较“十二五”同比增长12%。获国家科技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授奖成果的约1/4,较“十二五”增加5项。获得中国专利奖30项。新增两院院士6名,新增国家级人才252人,培养自有人才580余人,引进海外优秀人才240余人。国家合作网络覆盖10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近50个国际组织和私营部门,建有127个国际合作平台。
同时,科研任务和团队管理机制基本构建,科研放管服、破“四唯”改革深入推进,院所管理规则和章程不断完善,农科特色监督体系初步建成。
会议指出,以上成绩的取得,标志着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三五”改革创新事业的胜利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