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信校长出席第四届大禹论坛:一流人才队伍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

本网讯 1月18日上午,第四届大禹青年学者主论坛在国际学院报告厅于线上线下同时举行,校长孙其信出席论坛,向全球青年学者发出诚挚邀请,期待各方青年才俊加盟中国农大,共同为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贡献。副校长辛贤主持论坛。

孙其信代表学校对出席论坛的海内外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建设高水平的一流人才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最根本依靠、最根本支撑。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学校重要战略资源加以高度重视,把“人才强校”工程作为学校“5+1”工程之首精心部署、全力推进,热诚欢迎各方青年才俊了解农大、加入农大、热爱农大,成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建设者和奋斗者。

孙其信围绕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科技现代化以及学校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与青年学者分享了三点体会: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突显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极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9年的16%。也正是在这40多年间,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日益壮大,论文发表质量、专利申请数量、科技研发投入等科技创新指标,已经迈向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强大的科技基础,为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纵观历史,世界经济、科技、教育中心的转移总是同向而行,拥有5000年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要实现历史上占世界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伟大复兴,科技、教育的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凸显。但是要实现这样的伟大复兴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2019年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革,中国发展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遏制的丛丛阻碍和风险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这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科技的自立自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支撑力量。大家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世界发展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第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农业科技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这是党中央面向新时代农业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率先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一是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农业强国,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世界发展格局的必然规律;二是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国情、政情、民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解决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依靠国内市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农业科技必须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三是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农村不断发展繁荣的主要力量,没有农业农村的产业兴旺,也很难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四是中国农业要在世界农业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履行大国责任、担当时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若干农业科技领域已经有力地把控住自主自立的优势,应当进一步坚定自信。但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竞争力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畜禽种业的种源进口依赖等问题依然存在,党中央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把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种业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要求打赢种业翻身仗。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率先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征程中的决定性意义和历史性要求,也必须担当起责无旁贷的时代重任。

第三,中国农大必须在实现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的进程中履行国家责任、担当历史使命、发挥引领作用。中国农大有着116年悠久历史,在新中国发展建设的每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中国农大坚定的身影、扎实的脚印、卓越的贡献,这为新时代我们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累了雄心、坚定了自信。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牢牢抓住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同时,以更大力度、更强决心、更精准谋划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飞跃。世界科技创新的周期正在不断缩短,节奏正在持续加快,中国农大现有的学科布局几乎覆盖传统农业的各领域,但要面临科技创新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就必须要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越发敏锐的战略研判,谋划更高水平的学科布局。学校未来将着力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向六大领域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深度拓展:一是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交叉融合,二是向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化拓展,三是向智能化时代的智能装备拓展,四是向更加绿色、生态、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交叉融合,五是向全人类的营养和健康领域深度拓展,六是向更加开放的新型国际化道路延伸。中国农大未来引进的高水平人才也必须聚焦国际前沿、对标一流标准,在农业的未来科技领域占领主战场、抢夺主动权。

他指出,真诚欢迎有担当、有理想、愿作为的青年人才加盟中国农大,携手同行、共同奋斗,为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辛贤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2035-2050年的重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业农村的振兴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振兴中国农业农村?第一靠科技,第二靠人才,但关键靠人才,因为科技是人才干出来的。过去中国农业大学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未来促进中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依然承担着艰巨使命。要完成国家交代的任务、民族交代的任务,必须有新鲜血液加入。大禹青年学者论坛就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创立的,农大是广大学者干事创业的舞台,期待大家的加盟!

本次主论坛邀请到我校引进的首位文科讲席教授樊胜根作了题为《新冠肺炎与未来农食系统》的报告。樊胜根教授于2009年至2019年担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对中国、非洲、亚洲和中东的食物安全与营养、农业发展战略、扶贫发展战略、公共投资、技术进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于2014年获得世界粮食计划署颁发的饥饿英雄奖。樊教授对当今疫情形势下,未来农业和食物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他指出,当前农业食物系统面临多重挑战,受气侯变化影响巨大,新冠肺炎对农食系统造成更大冲击,疫情影响下全球食物价格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新增近百万人无力支付营养健康费用。2020年,新冠肺炎导致1.5亿的人变成贫困人口,这一数字触目惊心。而未来农食系统的风险,不是单个的,会是多个风险同时出现,产生累加效应。面对这些挑战,需要从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改变个人行为四个要素重塑未来农食系统。最后,樊教授热烈欢迎各位学者加入中国农业大学,相信在学校的支持和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大家都可以实现梦想。

论坛还邀请了通过参加第一、第二届大禹论坛,最终引进到学校工作的农学院教授宿振起、食品学院副教授张拓进行分享交流。两位教授分别分享了入职农大后的工作生活经历,从个人视角讲述了学校在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的各项措施,为受邀学者了解农大提供了有力参考。

据了解,经各学院推荐,来自11个国家、47所大学或科研院所的73名青年学者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后期受邀学者将通过多种形式参加各学院分论坛进行学术交流。

大禹论坛是学校落实“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论坛本着瞄准前沿、加强交流、深化合作、校院联合的办会宗旨,为全球青年人才全方位提供一次深入了解农大文化、农大学科、农大环境、农大师生的机会,通过学术交流和深度研讨,增进对中国农大发展战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深入理解,已成为我校海内外人才引进的“品牌”论坛。

本届论坛受新冠疫情影响,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参加论坛,受邀学者通过在线观看主论坛各报告环节,各学院分别设立分会场为青年教师和博士后提供观看场所。(摄影:孟祥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