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印度洋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印度洋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印度洋物理海洋与大气、地质与地球物理、生物地球化学、海洋能源、深海高新技术应用等领域进行深入讨论。

研讨会以口头报告与展板报告、会议现场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陈大可、李家彪、徐义刚、丁林及南海海洋所特聘研究员林间等院士专家担任共同主席。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及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高等院校等30余家单位共300多位专家和研究生参会。南海海洋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詹文欢致欢迎辞。

此次研讨会聚焦印度洋陆—洋—大气系统、洋底—环流—生物系统的重大科学问题。林间在题为《印度洋科学合作计划主题思想》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印度洋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五分之一,其板块构造与青藏高原密切相关,海洋与大气系统直接影响中国乃至亚洲的气候,且为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之一。印度洋是风暴潮、大地震与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发源区,与海上安全紧密相关。

林间表示,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与科考船开启了对印度洋的研究,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印度洋是世界三大洋中研究最薄弱的洋区,对其研究是引领国际海洋科学的重要机遇,对“一带一路”科技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陈大可、王春在、杜岩、田纪伟、黄瑞新等专家分别从全球系统海洋观测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物理海洋与大气的前沿重大科学问题;李家彪、丁林、吴能友、李铁刚、方小敏、陶春辉、韩喜球、李春峰、刘青松等专家分别提出印度洋地质与地球物理重大科学问题;钱培元、张传伦、林强、周朦、柴扉等专家提出重要建议。同时还邀请各领域优秀青年科学家提出印度洋研究建议与设想。

本次研讨会总结了印度洋国际合作建议,提出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规划相结合、关键海上区域进行国际前沿创新科学实验,扩展印度洋共享航次等建议,将促进我国在印度洋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并为国家“一带一路”提供科技支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