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突破——全球科技创新“疫”军突起

变革与突破——全球科技创新“疫”军突起

回望2020年初,人们满心期待新一个十年的变革和飞跃。但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在科研领域也是同样:大学实验室被迫关闭、延续性实验遭中断、科研经费支出受影响……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在延续近一年的混乱中,工程师、研发人员和科学家依然不断突破壁垒,继续创新的步伐。

今年11月,英国期刊《自然》刊发了一篇对全球93个国家7670名博士后进行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32%的受访者表示科研情况比他们预期的要差。尤其对于理工科博士后来说,实验是科研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受疫情影响,很多大学实验室被迫关闭。调查显示,80%的博士后认为疫情对实验的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收集数据和项目主负责人讨论课题。

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研究硕士钟同学告诉中新社记者,她的研究是关于北京和香港的能源政策与碳中和路线,需要通过实地专家访问获取研究数据,了解政策。新冠疫情的暴发直接影响了她的考察规划,工作进度被迫减缓。“但好在有即时交流软件和科研共享平台的帮助,‘云端’科研让我身处异地也能参加学术会议,并与其他学者交流。”

与“云端”科研类似,即时通讯软件支持下的“云端”服务在疫情期间异军突起:从允许在云中工作的软件包到用于网络安全的解决方案,远程办公成为疫情期间较为普遍的办公形式,传统商务活动中各个环节也开始积极探索网络签约等线上形式,为未来社会更大规模的全球化协作打下基础,也让通讯交流软件获得“疫”想不到的发展。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新冠疫情暴发前,远程会议软件Zoom单日使用人数最高纪录只有1000万人,但在疫情期间,其最高单日使用人数一度冲破2亿。12月11日,美国《时代》周刊发布2020年度人物名单,Zoom创始人获评“年度商业人物”。《时代》称,Zoom是疫情期间连接世界的重要平台。

居家防疫造就的另一个科技赢家则是线上游戏:人们在家的时间变多了,玩线上游戏能让人在虚拟世界找到出口,甚至填补真实世界里的社交缺失。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的安德鲁·普西比斯基教授认为,在一个日常生活有如此多限制的时期,人们正在转向游戏,来满足一些基本的心理需求。

同样从“宅”中寻求增长的一类科技企业是流媒体网络电视公司。数据显示,自疫情暴发到今年中,网飞(Netflix)就新增了1600万名新订阅用户,而且网飞表示,近年自制节目已经全部拍摄完毕,所以疫情封锁不会影响新节目上架。除了影片和电视之外,音乐流媒体Spotify在疫情封锁期间付费订阅用户已达1.3亿,不过维持免费订阅用户部分资金来源的广告收入大幅减少。

在航空、工程、网络安全、汽车等领域,疫情也几乎没有减缓创新的步伐。从中国的嫦娥五号探月归来,到美国SpaceX公司载人龙飞船成功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从Covariant公司的人工智能大脑,到LUCI公司的智能轮椅附件,从基因编辑工具CRISPR首次临床治愈遗传性血液疾病,到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从快速射电暴来源新发现,到室温超导的实现……这些突破犹如窗口,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见更健康、更有希望的未来。

而受疫情影响最为直接、创新机遇最为明显的当属医疗卫生行业: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在病毒检测环节可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时间大大缩短;新型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可在15分钟内检测出病毒,有助于尽快确认并通知密切接触者;在抗疫一线,基于AI技术,医生可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传统肺炎检验压缩在几秒钟完成,有效辅助了试剂检测,并填补了医疗人员不足的缺口。

最重要的是,医疗卫生行业的进步为我们带来希望:中国、美国、欧洲等地科研人员在2020年初获得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后,便尝试不同技术路线研发疫苗。疫苗研发通常需要数年时间,但在全球科学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获批使用。

美国《科学》杂志12月17日公布其评选的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时,“以创纪录的速度开发和测试急需的新冠疫苗”即以头号当选。《科学》杂志评价说,科研人员从未针对“同一个敌人”如此快速地开发出如此多的实验性疫苗,从未有如此多的竞争者如此开放、频繁地合作,从未有如此多的候选疫苗几乎同时开展大规模有效性试验,政府、企业、学术界和非营利组织也从未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在同一种传染病上投入如此多的财力、人力和精力。

诚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言,新冠疫苗研发进展使人们开始看到“隧道尽头的光芒”。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在重大疫病面前,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方案,这一年来的各项创新成果也让我们有理由期待科学技术能够赋予我们的安全感与掌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