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坚持科技创新 保障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12月18日,在2020海南自贸港与热带农业峰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发表主旨演讲,为“科技创新与粮食安全”提出真知灼见。

“水稻、玉米和小麦是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已实现自给自足,玉米自给率超过了95%。农业科技进步在我国粮食产业中的贡献率突破60%,全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谢华安说。

据《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谢华安结合中国水稻育种成就指出,矮化育种和籼型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是现代水稻育种史上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的水稻育种水平继续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离不开良种繁育推广。谢华安表示,将培育“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及适应性广”等四性综合的水稻品种,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适合于全程机械化操作、深受农民喜爱的品种。发掘优异基因,创制高产、优质、抗逆和耐储藏的优异种质,进而培育优质、高产、抗逆和耐储藏的新品种。

谢华安指出,在育种技术创新方面,应以传统育种方法为基础,结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染色体工程技术、植物诱变技术、分子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技术,深入开展抗逆遗传育种等基础理论研究及优化育种程序,创制具有优异性状的种质材料或新品种。

他表示,要多学科协作攻关,围绕培育水稻优势产业区,联合多学科、多生态区的协作攻关,建立良种良法配套的区域化、模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制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机械插秧、机械收割方面,要开展节本、增效的水稻栽培技术和实用机型的研究,实现水稻生产全程的机械化。

此外,要创制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和广适应性的水稻新材料,进而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和广适应性的水稻新品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实现粮食生产的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两减”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