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步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接下来,科技部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界又该怎样强化使命担当,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针对这些热点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
记者:如何理解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重要摆位和重大部署的内涵要义?
王志刚: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在战略层面目标思路清晰,在战术层面举措具体务实,为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五中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超过欧盟15个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是唯一跻身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增长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抢抓重大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五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中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意图,深刻理解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科技工作肩负的重大使命责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科技强国建设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
记者:您怎么看新发展阶段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王志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技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科技自立自强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坚强有力的“筋骨”支撑,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真正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有力杠杆,以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二是新发展阶段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机遇新挑战。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历史大变局的趋势和机遇,找准发展领域、发展重点、发展路径、发展方法,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这历来是重要而关键的选择,甚至是不二选择。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很多都是倒逼出来的,靠的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对未来的风险挑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创新自信,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是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方法论。创新被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就是要把科技创新充分融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实践,实现更高水平的内涵型增长。
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的堵点和梗阻,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扫除创新障碍。我国不断升级的庞大消费市场和内需潜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技术创新能够快速迭代,成果能够快速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并重的创新链,培育催生新兴产业的增长点,切实增强国内大循环的“稳健性”。要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为融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际竞争力筑牢创新根基。
记者:科技部怎么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
王志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五中全会精神是科技部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把五中全会重大部署落实到位,加快推动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一是精心组织学习研讨。部党组以党组会、务虚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会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在深刻理解五中全会核心要义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科技工作的贯彻落实举措。部领导采取为党员干部讲党课等形式带头宣讲、全面解读五中全会精神。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活动,传达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覆盖到每个党支部、每位党员。部系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培训”,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二是加强科技改革发展系统谋划。紧紧围绕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紧扣科技创新职责使命,切实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举措,把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充分体现到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重大任务和政策制定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将五中全会各项新部署新要求贯彻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为未来5年和15年科技改革发展定好“路线图”“施工图”。
三是强化科技部政治机关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践行“三个表率”,走好“第一方阵”,以高质量的政治机关建设统领带动科技部系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对党建工作和科技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记者: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下阶段科技工作如何部署?
王志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研究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建立完善“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整合优势力量和资源,建立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和决策高效、响应快速的扁平化管理机制。
二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瞄准若干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三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研究出台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探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机制,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评价机制。
四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积极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政策引导、资源配置、激励保障、服务监管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五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分类推进重大任务研发管理,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和基于信任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等试点。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强化科技宏观统筹,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六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人才,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优化人才布局,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七是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坚决破除“四唯”不良导向,深入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以“零容忍”态度对学术不端行为“露头就打”,强化惩戒和公开曝光,推动作风学风取得实质性改观。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八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多层次、广领域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拓展民间科技合作的领域和空间。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聚焦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快启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