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化石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新证据

辽西化石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新证据

化石概貌

被子植物起源及历史是植物学家长期以来致力攻克的植物学难题。关于这个问题现代植物学家提出过各种不同的假说,我国辽西义县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为检验这些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近日,《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了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王鑫和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教授韩刚团队题为《中国早白垩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论文。柳条沟始果作为早白垩世义县组被子植物家族的最新成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始果的标本来自内蒙古宁城县大双庙镇柳条沟的义县组地层。始果是一个包含了五个形态各异、连接在同一个轴上的由瓶形心皮发育而来的果实的果序。化石大约7.4厘米高,2.8厘米宽。五个果实以不同的姿势螺旋排列于同一个轴上。每个果实具有一个光滑下延的果柄,中部是由原来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顶端光滑延伸,没有明显分化的花柱。靠近顶端的地方果实上有一个原来子房的开口留下的痕迹。

传统理论认为,木兰类的对折心皮是最原始的。这个理论得到此前发表过的古果和中华果的支持。

王鑫告诉《中国科学报》,最新理论认为,无油樟的瓶形心皮是最原始的。但是,相应的化石证据却比较少,只有发表过的瓶形辽宁果。但是,瓶形辽宁果的发表并未引起大家多大关注。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瓶形辽宁果仅是一个孤证。因此这种情况下亟需更多的证据来确认植物学的新理论。

首先,始果的形态表明衍生出它的心皮很可能是瓶形的,绝对不可能是对折心皮。这一结论为现在流行的被子植物演化新理论提供了化石证据支持。

其次,始果的出现使得原先报道过的瓶形辽宁果不再是孤证,再次重申了瓶形心皮在早白垩世的存在。

第三,不同于单独保存的瓶形辽宁果,始果是以群体的面貌(果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数量多,而且直接相连。这种化石保存形式完全排除了个别化石造成假象的可能性。直接相连的五个果实虽然大体上相同,但是具体的保存姿势、排列方向各有不同,为人们解读始果植物的形态、生殖器官的形貌、性别提供了难得的原始资料。

第四,对于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历史来说,始果和以前报道过的被子植物化石告诉人们,义县组的被子植物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表明义县组之前肯定有着现在还不为人广泛认可的被子植物的隐秘历史。(来源: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相关论文信息: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0endzxb0502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