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上的那朵“云”
“河南省将依托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将此模式在河南省推广应用,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融合涉农单位、企业、合作社更多智能物联设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智慧气象服务建设,让气象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你相信吗?我坐在家里,刷刷手机就知道该干啥活了,该咋干,能把上千亩农田伺候得舒舒服服。”10月27日,商水县张庄乡种粮大户周群元说。
这都依赖于高标准农田上的那块“云”。
2019年以来,商水县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项目,但该县属于季风半湿润气候,干旱、低温、干热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频发,为了确保高标准农田的稳产、高产,河南省气象部门在5万亩标准农田内配套实施了“智能气象监测预警防控系统”。
在周群元的农田一角,一个农业生态气象观测站格外引人注目,它可以对农田内的PM2.5、日照、雨量、苗情、墒情、虫情等进行实时监测。
“6月,我们这里比较旱,8日接到气象局通知11日将有一场人工增雨,我马上组织机械全力投入玉米播种,两天播完,后来玉米全苗出齐,秋季获得大丰收。”周群元说。
更厉害的是,在这个上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每一亩土地都能享受气象定制服务。商水县气象局局长纪文华介绍,以往种植户浇地用水多少都是凭经验判断,现在则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开展一对一定制服务。
“旱不旱,旱到什么程度,一亩地需要浇多少立方水,通过地头的观测站都能准确测量出来,情况输入手机APP,农民可随时查看。”纪文华说。
目前,越来越多的智慧农业气象设施正“走进”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精细化服务。河南省气象科研所副所长刘忠阳介绍,气象部门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用网格化智能监测系统对田间小气候、土壤肥力、农作物长势、常见病虫害等进行智能识别,将多源数据输入气象大数据中心,再通过5G网络传输到人工智能气象服务平台,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数据进行对接融合,动态生成网格化灾害预警和防控措施服务产品。
不仅在商水县,在河南省不少地方,这种气象云服务都在发挥有效作用。“6月9日至11日,通过人工增雨,我们这儿下了一场透墒雨。我们粗略地算了一下,漯河市2617平方公里,每增雨1毫米,直接经济效益可达到260万元。”漯河市植保站一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河南已累计建成6320万亩高标准农田,并计划到2025年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刘忠阳说,河南省将依托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将此模式在全省推广应用,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融合涉农单位、企业、合作社更多智能物联设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智慧气象服务建设,让气象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