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稻麦周年丰产技术为粮食增产“护航”
日前,安徽省农科院主持的“江淮稻麦周年丰产高效抗逆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取得新进展。项目实施以来,采取“关键技术攻关—区域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协同推进模式开展研究,在安徽合肥、阜阳、蚌埠等多地进行示范推广,示范区稻麦周年增产节本增效效果明显。其中,在合肥庐江白湖农场实现水稻和小麦多年增产,周年平均产量高达1401.5千克/亩。
安徽省是重要的稻麦两熟种植区,然而传统种植存在温光资源不充分、肥水药投入量大、防灾能力弱、接茬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安徽省农科院以研究员吴文革为首席专家的安徽粮丰项目组,依托1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创新形成“水稻适期晚播、用足有效生长季适期晚收+小麦及时接茬、适期晚收”的“双晚”生育进程优化技术,有效提高了稻麦周年产量以及稻麦品质;发明秸秆还田与耕整地新机具,解决了周年种植茬口高效衔接与高质量耕整地难题;建立“优化进程避灾+选用品种抗灾+补偿栽培减灾”的水稻高温热害技术和“高畦降渍减灾+耐渍品种抗灾+栽培调节减灾”的小麦防控技术,显著提升了江淮稻麦生产的避灾抗逆、丰产稳产能力;研发采用新型肥料、农药及减量化技术,达到了增产节本增效目的。
目前,该项目已集成“迟熟优质水稻机插—春性抗逆小麦机条播”“中熟优质水稻机插-弱春性抗逆小麦机条播”和“早熟优质水稻机插—半冬性优质抗逆小麦机条播”3套稻麦周年丰产高效抗逆共性技术模式,制定12套区域技术模式,6项技术被荐为皖苏等省农业主推技术;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软件著作14件;制定行业标准3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56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