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沈北现代农业开发区:现代农业催生“超级市民”

“有地十亩,家住楼房,医保社保全有;赚三份钱,打一份工,永远不会下岗。”家住沈北新区兴隆台镇的农民李伟,总结自己当下的生活。

伴随着沈北新区北部现代农业开发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一大批像李伟这样的“超级农民”诞生了。

土地流转转出“超级农民”

2007年,沈北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目前,沈北新区已经实现土地流转31万亩,占到全域53.7%,排在全省前列。其中,辉山乳业一次性流转土地就达到了15万亩。土地的集中连片,不仅便于整个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将农民从土地上真正解放了出来,并享受变化带给他们的实惠和福利。

从2012年开始,李伟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将自家的水田流转给了专门种植水稻的米业公司。“如果自己种,刨去种子、化肥钱,就是亩产较多的年景,也就赚这么多,现在唾手就收到了钱。”这是李伟所说的“三份钱”中的第一份钱。

如果李伟愿意,他还可以继续种这十亩地,而且不用操心销路。因为这家米业公司还承诺了比市场价高出1、2个点,回购他的大米。同时有专业技术指导人员,帮助他在稻田里搞立体养殖,养鸭、养蟹、养鱼,收益依然与他分享。这是他的第二份钱。

由于整个种植过程全是现代化作业,使得李伟即使在种和收的农忙时间,也依然很轻松。闲余的大量时间,他还可以出去打工。依现在的劳动力市场,每月打工赚个三四千元不是件困难事。这是李伟的第三份钱。

产业调整带来致富新路

与李伟异曲同工,原来在辽河七星湿地边的大片滩地上种植玉米的农户们,把滩地全部“租”给了政府,发展旅游业。从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七星湿地公园吸引游客50万人次以上。

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系列的休闲度假项目逐步落地,不断积聚的人气,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不必再种地的农户们,既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留在家中,依托当地的产业自谋财路。

沈北新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城镇化脚步,现代农业开发区里很多村庄都拆掉了,农民们都上了楼,到清水台和兴隆台两个城镇以及蒲河新城集中居住,既彻底改善了居住的条件,又实现了人口的聚集。截至目前,原来142个村已经拆了60多个。最后,这里可能只保留7个村,全部是锡伯族、朝鲜族聚居的民族风情特色村,发展旅游业和都市观光农业。

农村向城镇化的转型,帮助农民们实现了向“超级农民”、“超级市民”的转型。他们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医保、社保等基本社会保障,又有血脉相连的土地可依靠,不再只是靠天吃饭的庄稼汉。

现代农业开启增收密码

不愿意耕种土地的农民转型为“超级市民”,同时土地资源的集约则大幅提升了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土地效益。

在拉塔湖的大片水稻种植区,由于全面实现了插秧、收割全程农业机械化,使得亩产增收50公斤,人力成本每亩节约210元,这一增一减,每亩的收益就增加了360元左右。对于集中了上千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大型农业合作社来说,收益相当可观。

此外,沈北新区近几年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6000余万元,农机户购买农机具可享价格30%以上的补贴,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机械化的普及率,提升了生产率。

据了解,目前沈北新区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87%;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1500余家;设施农业5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