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稻种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高峰论坛在桂召开 打造产学研融合新模式

本网讯 9月18至21日,由我校农学院/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0稻种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高峰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在论坛开幕式上,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指出,在现代基因组学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举办“稻种资源基因发掘与创新利用高峰论坛”意义重大。会议源于1998年国家启动的第一批973项目,构建了我国水稻、小麦和大豆的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广西稻种资源数量多且类型丰富,具有较大的发掘与创新利用潜力,希望与会专家们充分利用此次论坛的交流机会,共同应对作物资源研究利用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将稻种资源的研究利用推上新的台阶。论坛发起人、我校农学院李自超教授介绍了开展稻种资源基因发掘与利用的时代背景,讲述了论坛发起的初衷和意义,并希望通过探索以共建共享为基础的产学研新模式,优化学术和产业界的资源配置,集学术与产业界之合力,共同为稻种资源创新与利用的研发增速提质。

论坛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贾继增研究员、黎志康研究员、韩龙植研究员、广西农业科学院邓国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颂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孙传清教授、隆平高科副总裁种业研究院院长杨远柱研究员等20位嘉宾围绕稻种资源基因发掘、创新利用、分子育种及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融合等议题做了精彩报告,与会代表就相关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此外,大会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位于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基地的水稻微核心种质巢式关联作图(MCC-NAM,Mini Core Collection based 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群体以及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的田间表现情况。作为MCC-NAM群体的创制单位,我校农学院李自超教授团队自1998年开始开展水稻核心种质及其微核心种质研究以来,经历了21年坚持不懈的创新,自2009年起又历时11年创建了这套MCC-NAM群体,李自超教授从理论和应用方面解析MCC-NAM遗传群体在基因高效发掘和育种利用上前景,与会专家现场考察了种植在广西农科院的21000余份的MCC-NAM遗传材料。该群体拥有丰富的组合类型、高度的多样性和高精度的重组交换,是全球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水稻优异基因发掘、遗传基础解析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研究和开发的理想群体,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对稻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给予充分肯定。

在此次高峰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广西农业科学院发起并牵头成立了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共享联盟,共有26家单位在会议现场举行了联盟成立签约仪式,期望集学术与产业界之合力,聚力于为稻种资源创新与利用的研发增速提质,打造水稻种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服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重大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