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短光敏不育基因( rpms4)的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为了深入研究水稻短光敏不育基因,以 D38S 为母本,华占为父本构建了一个 F2 分离群体,对短光敏不育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筛选多态性 SSR标记,并在多态性标记附近增加标记引物筛选,将获得所有多态性 SSR 标记对含有 248 个单株的 D38S伊华占杂交得到 F2 群体进行定位分析。D38S伊华占的 F1 代植株在南昌早季镜检花粉育性表现正常,自然结实率也正常。对 248 个 F2 群体单株进行育性调查,统计短光可育株与短光不育株分离比,发现短光可育株与短光不育株数分离比符合 3:1 的分离比,因此可以推测 D38S 的短光敏不育性状遗传模式符合受 1 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模式。该研究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从均匀覆盖水稻染色体基因组的 3 600 对 SSR 中筛选到 7 对与该不育基因连锁的标记。利用 D38S伊华占的 F2 群体和 7 对 SSR 标记,将短光敏不育基因定位于水稻 1 号染色体,位于标记 RM3442 与 RM6339 之间,遗传图距均为 1.2 cM,将该短光敏不育新基因命名为 rpms4。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 rpms4 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