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实验室发布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列研究成果
9月2日,之江实验室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列成果发布会举行,集中发布智能感知、智能网络、智能计算、智能系统等研究的最新科研进展,多项研究成果已进入产业转化阶段。
为解决在体亚细胞量级的病理研究和多器官诊疗一体化的难题,之江实验室联合国内科研团队,自主研制了超细径高分辨立体显微内窥成像系统。项目负责人、超级感知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青介绍,该系统实现了微米量级的成像,突破了大视场共聚焦拼接、多模态集成封装、高精度立体图像重建及智能分析等多项核心技术,建立了基于显微内镜的在体组织病理学诊断临床评价方法,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关键核心部件。
目前,超细径电子内窥镜样机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未来,这套系统将实现多器官在体“光活检”,填补国际空白,为消化道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多中心智能医学信息平台是首个进入之江实验室数字健康成果转化基地的重大项目。“该平台可以从‘沉睡’在不同医疗机构的海量医疗数据中打捞出有用信息,实现对肾脏病、肺癌、肠癌、小儿抽动症等疾病的早期筛查,为这类疾病的高精尖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支撑。”项目负责人、之江实验室网络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李劲松介绍。
目前,该平台已接入浙江省内多家三甲医院,覆盖1400余万患者的真实诊疗数据,并构建了大规模完整电子病历知识图谱,实现了原始数据不出医疗机构情况下,多中心临床信息共享及深度利用。平台自主研发的同态加密方法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数据安全性提升1024倍,处理速度提升10倍以上。经临床示范应用,该平台整体技术水平领先国际同类技术,是全球医学信息领域的中国领导力量。
巨量的视频数据如何快速理解?之江实验室分布式智能视觉平台依托自研的多种人体特征描述模型和视频新型分析算法,实现视频增强、目标跟踪检测、目标跨镜识别、行为分析和场景理解等功能。“研究团队打破了视频分析依赖‘人脸特征’‘场景配合’和‘目标配合’的应用现状,在夜晚强光、夜晚暗光、密集人群、雨雾天气、高噪声污染等实战化复杂场景下,取得了较好的视频识别效果。”项目负责人、之江实验室特聘专家徐晓刚介绍说,分布式智能视觉平台在暗光、强对比度下目标检测准确率大于95%,基于视频的行为检测准确率大于90%,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除了智能视觉技术的突破外,该平台还利用端边云分布式计算技术,有效提高了视频计算速度,实现视频分析的任务高实时调度以及数据资源在端、边、云上的高效共享,将算力成本降低至原来的1/10左右。此外,平台在设备端通过轻量化的视频隐私信息保护算法,实现了端侧的数据隐私保护。徐晓刚介绍,之江实验室分布式智能视觉平台能提供定制化算法服务,相关技术已在安全生产监控、产品缺陷检测等领域应用,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安全驾驶、健康监测等应用场景。
在无人驾驶领域,之江实验室智能驾驶虚拟仿真测试与训练平台项目团队研发了高质量、开放的智能驾驶仿真测试平台,通过数字孪生与泛化衍生技术,提供高价值测试的极限案例,是国内目前提供极限测试案例最齐全的平台之一,包括雨天雷达失效、路中车辆翻倒、行道树倒塌等现实中“可遇不可求”的极端危险案例,有效提升无人车驾驶算法的道路驾驶安全性和智能驾驶能力。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霖介绍说:“与之江实验室合作,深度加工路采数据,生成测试场景,支撑智能驾驶全息场景库的建设。同时,运用之江实验室的智能驾驶软件虚拟仿真与测试平台,将车辆运行轨迹在三维空间中配准,重建三维场景和案例,预测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更好服务车辆决策。”
太赫兹通信是国际公认的6G关键技术之一。为支撑6G海量无线设备连接、泛在智能高速无线通信的发展,之江实验室布局了Tbit光电太赫兹通信器件与系统项目。“研究团队已经构建了一套超高速光电太赫兹通信实验验证系统,目前已经实现了高达600Gb/s线速太赫兹无线传输,通信系统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余显斌介绍说,“研究团队将持续开展研究,致力于突破Tbit超高速太赫兹通信技术,研制国际先进的芯片、器件及平台,为实现泛在、宽带、智能的6G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支撑。”
此外,之江实验室还联合浙江大学研发了国际领先的大脑观测与脑机融合科研装置。之江实验室特聘专家王跃明介绍说:“该装置以7T核磁共振为核心,融合光、电、声、磁等脑信息读出与脑行为调控手段,实现了多模态7T磁兼容的脑观测与调控装置,为人类进一步理解和认知大脑、模拟大脑、连接大脑提供了重要支持,能够支撑脑科学、脑疾病、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会上还发布了《敏行而慎思——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工业互联网内生安全技术白皮书》《智慧高速愿景与技术发展白皮书》等系列白皮书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