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文 / 闫锋 高睿

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深切关心群众生活的人民情怀,深刻阐明了确保粮食安全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为新时代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

保障粮食安全,筑牢国家安全之基

民以食为天,粮安天下安。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当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对于保障物价平稳、经济复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各地自然灾害频发,这进一步凸显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唯有如此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应对国际局势中各种风险挑战,才能不断筑牢国家安全的基础。

严守耕地红线,守护粮食安全之本

粮食来源于耕地,耕地在于保护。耕地是宝贵的资源,有了广阔肥沃的土地,才能五谷丰登粮满仓。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管控城乡各项建设用地,通过健全土地利用“增存挂钩”机制,减少新占耕地。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保住粮食产量只增不减底线。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加快提升耕地质量。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把住水利命脉,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等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资源高效利用,助力农田提质增效。要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综合配套技术,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质量,保证农田稳产高产、生态友好,让人民群众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更要“吃得放心”。

完善粮食政策,坚固粮食安全之盾

大力发展农业、实现粮食丰产丰收,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业,不断完善粮食政策,构建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立足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不断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与时俱进调整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

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序实施,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形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优化生产技术措施。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好技术”种出“好粮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健全粮食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种粮基本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扶持粮食生产作为强农惠农政策的重点,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持续优化结构,增强政策精准度。

厉行勤俭节约,绷紧粮食安全之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必须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坚决杜绝浪费。

强化制度建设,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要建立起不能浪费的长效机制,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等杜绝浪费行为。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制度要求,相关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对各类餐饮行业采取有力、有效的监管,充分发挥法律在遏制餐饮浪费上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大力弘扬“俭以养德、惜粮节粮”的粮食文化,培养健康、科学、理性的饮食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让节约每一粒粮食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 陕西学习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