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中国首颗地球科学卫星“广目”明年上天

郭华东院士:中国首颗地球科学卫星“广目”明年上天

8月19日,在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GDC2020)“商业航天2025”峰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科学学家郭华东发言表示,我国将通过研制“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广目”预计于明年发射升空,将推动如“一带一路”建设监测、自然灾害监测、城镇化进程评估等发展。

郭华东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大数据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地球大数据是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等交叉融合的大数据学科体系,将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之一,中国承诺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提高到20%。

郭华东表示,早在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得到了193个成员国的一致通过,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以及与和平、正义和高效机构相关的三个重要方面。

郭华东称,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169个具体目标,超过230个指标,在实现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数据缺失、指标体系动态变化等问题。

那么中国如何利用地球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郭华东介绍道,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等专项支持下,“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项目正在研制“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将用以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指标监测和“一带一路”区域的发展。

“‘广目’卫星是中科院首颗地球科学卫星,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就要上天了。”郭华东表示,所谓“地球科学卫星”,就是指与此前研制发射的资源、气象等面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卫星不同,“广目”旨在解决人类和地球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问题。郭华东院士在会上介绍“广目”地球科学卫星

简单来讲,“广目”将精细探测人类活动痕迹,同时高精度观测极地冰雪植被等,达到监测可持续目标实现进程的目的。

郭华东透露,“广目”专项现已建成的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已经向全球共享了8PB的数据,包括生物生态数据、遥感数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微生物资源数据等,并且将以每年3PB的增量向各界共享。自2019年1月15日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上线以来,截至2020年6月15日,已经有115个国家的7万多个用户访问,数据浏览量达到523万。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探测生物和自然数据,“广目”专项建成的大数据云服务平台还可以推动城镇化评估,通过形成高分辨率全球城市不透水面制图判断土地消耗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通过这个功能我们发现,非洲整体指标值小于0.5,这意味着人口城镇化远远大于土地城镇化,实现2030目标面临很大挑战。”郭华东说。

此外,地球大数据平台还可以进行亚飞沙漠蝗虫灾情监控、“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灾害影响评估、全球/区域森林覆盖现状调查、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评估等,将高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已退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加强所有国家抵御和适应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指标的衡量与实现。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应该利用数据应该做更多的工作,为人类未来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郭华东表示,下个月即将召开的第75届联合国代表大会将推出联合国SDG10年计划。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0人组”成员,郭华东认为,“广目”项目等地球大数据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作出更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