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高温热浪,今夏如何科学应对?
8月6日,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气候变暖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夏季热浪科学应对”科普座谈会在线上举行。活动旨在共享全球气候变暖和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知识,呼吁全社会高度关注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热浪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高度关注两者叠加作用及其对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并提出科学应对的建议。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系主任及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流行病学教研室副主任王伟炳,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袁嘉灿,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谈建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先后以“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变化与新冠肺炎的预防策略及效果”“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热浪的响应和风险”“上海高温热浪和城市热岛演变与科学应对”“热浪的健康危害及应对”为题作科普报告。
专家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升高约1℃。过去的五年是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五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大气环流的特征变得更有利于热浪发生,从而使得热浪强度增大,持续时间变长,发生的频率增多。这将增大全球遭受强热浪袭击的风险。会议建议开展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试点,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加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领域研究,组织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项目,增强公众应对热浪等极端天气的能力。
专家还提出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对夏季热浪的建议。我国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期,公众在遵守降低新冠肺炎传播风险的规定同时,还需要注意在炎热夏天尤其是热浪期间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和降温设施的问题。
专家提出,佩戴口罩是阻断新冠肺炎传播的有效途径,然而口罩的使用在炎热的环境下有可能提高中暑的风险。在户外通风良好并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尤其在户外运动时可以不佩戴口罩;在人员密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室内公共场所或安全社交距离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仍需佩戴口罩;公众在夏天选用口罩时,可以考虑一些较为舒适的医用口罩。
在热浪期间,公众应科学使用空调来避暑降温。然而空调的过度使用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感染疾病。会议建议,民众在预防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更要注意合理使用空调,使用分体式空调的用户需做好空调自身的消毒,并注意勤开窗通风换气。在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应当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的《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安全使用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并做好公共场所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
会议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汤绪主持。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代表,浙江绍兴国杰实验中学、浙江永康市明珠学校、湖南株洲市第三中学的师生等中学代表,复旦大学学生共同与会,并与主讲嘉宾们在线互动。
据悉,复旦大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气象科学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