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父子36年追“油菜梦”两代人举债28万



农民父子为实现“油菜梦”坚持科研36年失败上千次,负债28万,都没有让他们放弃追梦

他们是地道的农民,却有培育出高产优质超级杂交油菜品种的梦想。

没有专业知识,他们买书彻夜研读;没有专业分析仪器,他们凭肉眼观察,靠实验日志总结规律;缺乏科研资金,他们四处借钱,为此负债28万元;父亲留下“油菜梦”去世,儿子继续执着坚守。

他们是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的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这条艰难的科研路,他们已走了36年,而今,研究成果已初现曙光。

农民蓄须明志搞科研

沈家的书柜里,珍藏着23个笔记本,封皮上写着“一颗油菜的研究”几个大字,这是他们全家人进行杂交油菜研究写下的实验日志。

最早的一本是沈克泉于1978年所写,已经泛黄的纸张上,第一句话便是“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本日志中,沈克泉记录了自己与油菜花结缘的经过。

1978年,沈克泉还是个养蜂人。每年4月底,当临澧的油菜花谢了时,沈克泉便带着蜂箱去贵州山区寻找花源。这一年6月8日,他在山中欣喜地发现几株还在开花的野生油菜,植株壮硕,分枝特别多。想到湖南的油菜5月便已收割,沈克泉如获至宝,将它们带回了家乡。

沈克泉没看走眼,经专业人士指点,他得知这几株野生油菜是杂交油菜研究难得的不育系品种。对一个门外汉的农民来说,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沈克泉买来专业书,白天搞生产,晚上挑灯学习、在油菜实验地里架个马灯研究,忙得都没时间剃胡须。

但沈克泉的钻研劲并没有得到认可,周围不少人反倒笑话他“不务正业,简直是做梦,科研哪是农民能搞的?”为了争一口气,沈克泉索性蓄须明志,发誓科研不成功不剃须。

父子两代人举债28万追梦

在沈克泉的感染下,沈家人都投入到了这场长征似的研究中。

沈克泉的妻子何秀英,一个普通农妇,时常与老伴一起下田育种、记录实验日志。沈克泉的两儿四女,为了油菜科研,筹钱的筹钱,帮工的帮工。1996年,开客运中巴车的儿子沈昌健一咬牙,卖掉了中巴车,带着3万元卖车款全心全意与父亲一起搞科研。

辛勤的付出也换来了成果。沈家父子培育出的油菜新种“友谊一号”,每亩能多收几十斤菜籽,成了众多农民抢着要的香饽饽,沈家父子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油菜大王”。就这样,沈家父子一干就是几十年,沈克泉脸上的青黑胡茬也变为长白美髯,科研实验失败次数不下1000次。

“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原因已不是最初争一口气那么简单,而是我们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获得了中国杂交油菜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庭栋等专家的肯定,也获得了他们的帮助和鼓励。”沈昌健说,他们不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2009年12月,病危的沈克泉将家人叫到床前:“我没时间了,油菜事业不要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几天后,70岁的沈克泉带着长长的白胡须去世,家人遵从遗愿,将他葬在离实验地不远的山坡上。

未完成的“油菜梦”,交付到了沈昌健手中。碰到技术难题,沈昌健四处请教专家,缺乏科研基金,沈昌健四处借钱贷款。到目前为止,为了杂交油菜研究,沈家父子已经举债28万元。

沈昌健说,高产杂交油菜品种十几年前便已成功,现在是向优质阶段迈进,需要让杂交油菜芥酸低、硫苷低。“新品种已在评审鉴定阶段,2015年我们的品种有望通过省级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