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50余名教工志愿者复播校园广播

“美好的时光、午间的问侯,华中农业大学广播台现在开始播音……”日前,在寂静近5个月之后,学校广播台“南湖之声”重启。

那天,正在为同学们上《大学英语(3)》的该校外国语学院王英振老师激动地对线上的同学们说:“听!南湖之声,狮山已经完全苏醒,一切如常,只待君归。”

播音的人,不是学生播音员,正是教工志愿者。

“划破了寂静的长空”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广播不得不暂时中断。因为疫情期间学生播音员都在家里,远程播音缺乏技术支撑,谁来播音成了难题。

为了让广播尽快“响起来”,该校宣传部组织自身力量志愿参加广播台节目录制。他们走向话筒前,亲历文字从“生产端”到“播出端”,感受播音带来的别样体验和挑战。

几乎同时,广播台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广泛招募播音志愿者。一批专业教师、党政管理服务干部加入到志愿播音队伍中来,14个学院、10余个管理服务部门的50余位志愿者播音员的排班一度安排到了7月中旬。

就这样,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校园,学校再次回到常态。

“很享受播音的体验”

6月11日9点刚过,志愿者、该校文法学院兰霞老师便来到位于老图书馆四楼的学校广播台。这比预计时间早了20分钟,她稍坐休息、平缓喘气、喝水润嗓、调试心绪,作为《发声艺术》的主讲老师,她尝试把状态调至最好。“我们特别认真,一些较长的句子,我们特意录制了几遍,”她说,“很高兴也很愉快为学校、为师生做一些事”。

播音那天,该校文法学院程宇光老师从20余公里以外的家里赶来,每天沉醉研究《民法典》的他第一次尝试播音主持,感觉“激动而忐忑”。

该校园林院张婧雅老师接到通知后特意收看了央视《新闻联播》,专门关注语速、语调、语态,练习发声、音色等。“但见到专业录音话筒那一刻,自己还是激动了!”中午播出时分,她听到了有同事赞美自己,这让她感觉很棒:“尝试没接触过的事物,感觉很好!”

录制播音节目时,播音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刚才我嘴是不是‘瓢’了”“我从小h与f分不开”“我跟你一样,l和n分不开”……但一旦正式录音,大家又“秒变”严肃,诚如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姜权权所说:“广播本身就是对大众的声音洗礼,不可谓不重要。”

志愿者播音渐入佳境,广播台随即决定在每周一、三、五晚间播音时段恢复专题节目播出。

“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教工志愿者们普通话不一定绝对优秀,也并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但都充满热情。”多年从事播音工作的该校宣传部蒋萍老师一直感动于教工志愿者们的付出。他感叹:他们像做学问一样去做好广播节目,彰显了他们的育人情深,更体现了华农人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回到学校就感觉到广播与之前不同,我们还在打听,怎么听着像老师的声音?”该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7级研究生蔡旋听了广播后觉得很新奇。她说:“老师们播音才显得弥足珍贵!很感动,内容丰富、宛转悠扬,非常打动人心!”

广播本身具有育人属性,而教工志愿者们亲往志愿播音,这即是对育人意义的加特。诚如该校水产院李大鹏教授所言,教工志愿者广泛参与广播录制本就是一种育人情怀,“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师者传道解惑授业的精髓,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洋溢对生活未来的希冀。”

李大鹏期待,广播掀开校园“新”生活的篇章后,接下来还会有更和谐的校园音符出现:朗朗的晨读声、浪漫的上课铃、谆谆的教书声、激烈的研讨声、爽朗的欢笑声……

华中农大校党委书记高翅表示,广播复播的意义在于增强校园的人文气息、涵育学校的育人氛围,而教工志愿者参与播音,折射出大学的开放包容,启迪建设一个“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大学校园。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静、张锐 通讯员 蒋朝常)

来源链接:

https://wap.gmdaily.cn/article/6a90b0a546a6444ebf78d0cd12cd7cc1?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