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创新
自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为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西部高等教育获得国家多种政策工具的持续支持,西部高等教育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依然存在,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这不仅迟滞了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而且削弱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通过路径创新,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推进西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1.丰富招生协作内涵,推进入学机会均衡
入学机会均衡是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观测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入学机会的重要参照指标。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但根据我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和教育规划,各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差距较大。到2020年,广东、江西、广西、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10个省(区)无法实现普及化,在中国地图上显示出一个高等教育普及化“C状滞后区”,这个“C状滞后区”覆盖的10个省(区)中有8个位于西部。目前,西部12个省区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东部11个省区市平均差距达13个百分点,这也说明该区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机会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建设更加公平和更加均衡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相矛盾。基于这一现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缩小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入学机会差距应该成为高等教育重大政策选项。
为增加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机会,教育部已经实施了长达12年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省(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机会偏少的问题。但是近年来西部省(区)有不少高考录取的新生放弃入学,弃读率居高不下。这就出现了一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入学机会偏少,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高教适龄学生放弃入学机会的矛盾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被录取的学生认为相关院校或专业提供的教育达不到其理想的教育收益率。针对这一现象,未来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的西部省份仍需持续提高录取率,大幅降低弃读率,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创新招生协作政策。
首先,要拓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招生协作范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我国一般指“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大学录取率长期存在省际差距问题,我国东中西区域均存在“双一流”大学录取率较低的省份,所以这是点的问题,不是面的问题,不是一个西部问题。要改变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局限在“双一流”大学的思维,除“双一流”大学之外,办学历史悠久、学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大学,近年来涌现的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批应用型大学,纳入“双高计划”的高职高专院校等都是对西部高中毕业生有吸引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这些优质高教资源每年的预留计划原则上应全部投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的西部省(区),这样可以大幅降低西部地区的弃读率。其次,要实施优势产业链专业招生协作计划。所谓优势产业链专业是指与发展前景较好产业链衔接较好的专业,这些专业由于就业有保障,对西部考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今后应加大这类专业西部招生规模,既解决西部地区高教毛入学率较低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一些优势产业技能型蓝领不足的问题,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最后,要扩大优势地理空间布局高校,即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大城市的高校在西部招生规模。这些高校布局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且城市文明的魅力对西部考生吸引力很强。通过上述举措,总体上可提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衡发展。
2.配置虚拟教育资源,促进办学资源均衡
目前,西部地区以占全国27%的人口、18.2%的GDP,占有全国26%的普通高校数量。西部地区每百万人口拥有的高等学校数位居全国前列。西部高校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校均教室数量等基础设施高于全国平均数,也高于或持平于东部地区高校。但是,西部地区高校在教师资源、经费投入、教学科研设备等指标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数,与东部地区高校差距甚大。在教师资源方面,西部地区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0%,比东部地区平均低13个百分点。西部高校拥有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青年千人、国家优青等高级人才数量仅占全国的10.3%,与东部高校相差6倍多。2018年全国高校高被引学者中,西部高校仅占全国的9%,比东部地区高校相差接近7倍。可见在高水平教师资源方面,西部地区高校相形见绌,这是西部高校最大的短板。在办学经费投入方面,西部地区高校与东部地区高校每校平均相差4亿多元,西部一些省份如甘肃省高校与东部地区高校经费投入每校平均相差高达8亿多元。在教学科研关键设施方面,西部地区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与东部地区相差9千多元。面对东西部高校办学资源如此巨大的差距,如果用传统思维予以平衡几乎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此必须通过创新资源配置手段做大西部高校办学资源增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可以跨越地理阻隔而实现顺畅流动。在虚拟情境及虚实交融的环境中实施教学科研和个性化自主学习成为现实,因此,通过建设虚拟智慧校园、开展虚拟智慧教育,汇聚虚拟高等教育资源是缩小西部高校办学资源差距的现实选择。
为此,西部高校首先要开阔办学思路,大力发展虚拟形态高等教育。树立“两个校园、两种教育”的办学理念,即实体物理校园和虚拟智慧校园,现实情境教育和虚拟智慧教育,做好虚拟智慧校园和虚拟智慧教育建设规划,通过虚拟教育实现弯道超车。其次,要扩展虚拟高等教育资源外延。虚拟高教资源不仅仅局限于MOOC(慕课)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还应扩展到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虚拟演示教学系统、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研究室、虚拟现实共享空间等。西部高校还可引进“虚拟专家”,通过交互式智能专家系统,在紧缺专业领域定时定向指导和辅导本校师生。这些举措可以使西部高校在大幅节省办学经费的前提下扩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再次,西部高校要加快构建虚拟高等教育管理形态。在现行学分认定体系中,增设数字学分;在学位授予体系中,增加数字学位;在学习过程管理中,构建数字学习评价机制。最后,在国家层面要培育线上高等教育市场。政府可通过采购优质虚拟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支援西部高校,壮大西部高校虚拟教育资源实力,缩小东西部高校办学资源差距。
3.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均衡
依据比较权威的竞争性指标表现来看,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存在自东向西的“阶梯式下降”现象。例如,在第4轮学科评估中,每百万人获得B+以上评价等级的学科数量,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相差2倍多。第4轮学科评估指标由于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这次学科评估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近一次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职高专获奖成果中,西部地区高校比东部地区高校平均相差2.7倍。教学成果获奖数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部高校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创新上的差距。反映高校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如高被引论文数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部级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等,2016年-2018年3年期间西部高校比东部高校分别相差2.2倍、2.4倍和3.1倍。反映高校社会服务质量的校均专利出售金额、技术转让金额、被采纳的研究咨询报告等指标,2017年西部高校比东部高校分别相差6.7倍、1.1倍和0.8倍。
东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巨大差距的核心无非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差距,而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教师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制度文化。因此,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差距要围绕集聚和激活教师的智力资本做文章,培育活化智力资本的学术文化。我国西部大部分高校不具备东部地区高校吸引人才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实力,所以在培育教师队伍这一核心竞争力方面要大胆创新。
首先,应将人才使用权和拥有权相剥离,实施人才共享模式。这种模式下除前已述及的引进“虚拟专家”之外,还可实施人才的租赁型共享、任务型共享、候鸟型共享等人才共享模式,实现智力资本的多点投资和多方共享。
其次,应激活现存教师群体的智力资本,促使智力资本不断增值。西部一些高校管理还存在“粗放式”、低标准现象,这些现象助长了投机取巧和惰性思维,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格莱欣法则”提供了机会。西部高校应构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价值创造体系要不迷信“帽子”、资历等外在符号,以被评价者的价值创造为本。价值评价体系要严密细化,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同时要构建全国乃至全球学术评价网络,严防“逆淘汰”,对教师的价值创造进行客观精准评价。价值分配体系要将薪酬、学术头衔、荣誉、职位与价值创造相匹配,满足人才的基本需要、认可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让有价值的付出获得有价值的回报。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把智力资本投入到高价值目标,西部高校的学术文化就会蔚然成风,核心竞争力就能日就月将,与日俱进,提高质量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硕豪,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