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示范区普遍增产10%

“粮食作物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总结会日前在扬州大学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以及水稻或小麦生产区负责人等出席。

据介绍,该项目是由扬州大学农学院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去年是实施的第一年。“通过各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在关键技术攻关与大面积示范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实绩,初步形成并应用了一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区域化集成技术,在苏、皖、川、赣、滇、浙等示范应用3000多万亩,增产10%以上,发挥了科技兴粮的重大作用。”项目首席专家戴其根教授说。

据了解,此次总结会上,“稻麦精确定量栽培共性技术与长江中下游稻麦(江苏、湖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西南稻区单季稻精确定量栽培共性技术与区域(四川、重庆、贵州)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长江中下游稻麦(安徽)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南方双季稻(江西、湖南、广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黄淮海麦区稻麦(河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西南稻区单季稻(云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东北寒地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全国粮食主产区稻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等8个专题技术负责人汇报交流了各地粮食作物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实施情况、进展成效与经验做法。同时,还就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推进项目高质量实施的指导意见与重点突破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