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合作确保全球粮食供应链安全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本国粮食出口的措施,粮食安全引发多方高度关注。日前三大国际机构呼吁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发表联合声明说,应谨防为遏制疫情所采取措施对粮食供应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保证粮食供应链正常运转。
维护供应链安全
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国家为遏制疫情扩散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近期一些国家为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出台了粮食贸易限制措施,个别国家也传来暂停粮食出口的消息。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竺彩华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很多国家为应对疫情采取了封锁管控措施,其中对港口、航运方面采取的措施造成物流不畅,还有些国家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因此,物流和贸易政策两个方面都可能给粮食供应带来不利影响。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研究所副研究员于敏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随着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一些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粮食供给采取了禁止出口或限制出口等措施,部分缺粮国家则加快粮食进口,使得粮食贸易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加之恐慌性情绪蔓延,导致局部地区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同时,为遏制疫情扩散,一些国家采取隔离和封闭措施,造成物流运输不畅。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世界粮食供给总量不存在短缺。于敏分析,近年来全球粮食供求是宽松的,谷物库存量持续走高。有数据显示,当前谷物供给量26.19亿吨,超过全球谷物26亿吨的需求量。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信息也显示,疫情发生以来,除大米外,小麦、大豆、毛棕榈油期货价格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加之疫情的发生促使各国更加注重粮食生产,从中长期看,全球粮食供求关系总体还是宽松的,粮价也会趋于平稳。
在竺彩华看来,目前世界粮食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库存格局。2019/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近30%。疫情蔓延使国际粮食贸易受到影响,不同国家因粮食进口依存度差异,受影响程度不一,但其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扰动是暂时的。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而采取的限制出口措施不会长时间持续,否则也会对其经济不利,影响农民和贸易商的收入。
加强国际合作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不久前撰写署名文章,呼吁全世界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粮食供应链的冲击,防止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粮食危机导致粮食供应中断或粮价过高。
竺彩华表示,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主要产粮国应加强抗疫合作,努力控制疫情,以保证后续的粮食生产不受影响。同时,恢复港口航运常态、保证供应链畅通,如加强海关通关合作等。此外,利用双边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机制更加有效地推动加强粮食供应链合作确保粮食安全。
4月14日,东盟与中日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举行。会议发表了联合声明,其中称加强10+3国家合作,发挥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作用,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物流网络顺畅和持续运作,增强地区供应链韧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保证食品、商品、药品和医疗等必要物资供应。
“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国际粮食合作意义重大。”于敏说,从全球来看,粮食供求是宽松的,理论上不会出现“粮荒”。但如果一些国家禁止粮食出口导致一些国家加速进口、恐慌性囤积粮食,会带来国际粮食贸易失衡风险。短时期内出现较大缺口,即使在全球粮食供给充裕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粮价飙升,给依赖进口粮食的国家造成很大压力。因此,当前应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使生产者、消费者、贸易商和加工商能够作出知情决定,避免全球粮食市场出现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