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稻米产业风险隐患与水稻生产对策

近期,笔者对我省广汉、绵竹、中江、蓬安、资中及南溪6个县(市区)开展了水稻生产情况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农民种稻效益、政策需求,了解稻谷产销形势、风险隐患。大家普遍认为,当前水稻生产总体稳定,尤其是稻米品质不断提高,为满足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种稻成本提高、谷价下降、效益不佳, 严重制约了稻谷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当前水稻产业发展中的三大风险隐患

1.水稻种植面积持续下滑 四川是全国13个产粮大省之一,其稻谷生产已不能满足自需。在当前生产成本高企和粮食价格低迷的双重压力下,分散农户只满足于自吃,农村青年不愿种稻也不会种稻,“撂荒田”呈现增长态势;种粮大户安全感降低,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已将主要精力转为搞能盈利的社会化服务或将土地非粮化,还有一部分在连续亏损几年后被迫退出了粮食生产;稻田综合种养的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养殖比例远超部颁标准的10%,水稻生产由主变辅,种稻面积明显缩减。若任其发展,必将动摇“产粮大省”基础。

2.“稻强米弱”局面依旧 四川既是水稻生产大省、也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更是水稻品种选育的强省。但市场上缺乏消费者普遍认可的地方主导大米品牌,更缺乏代表“川米”形象的精品名牌,在全国55个中国驰名商标稻米品牌中,四川一个都没有。近年来,国家和省审定品种数量呈井喷趋势,市面上水稻品种繁多。由于优质稻谷的集约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加工企业的质量要求,种粮大户为赢利而建立了一批小型加工作坊,在有限的优质原料竞争中,大型稻米加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川米“原粮本土化”进程缓慢。加工企业还受到产能过剩以及进口大米低价冲击等的影响,赢利能力低下,甚至出现亏本经营,稻米品牌建设步履维艰。

3.市场风险隐患凸显 稻谷价格低且销售不畅,近年来政策性最低收购价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市场最高价格,种粮大户卖粮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重金属污染区发现,因其稻谷质量无法达到市场要求,即使售价低于0.50元/公斤也难以售出,2013年湖南爆发“镉大米”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全民不储粮,受储藏设施差、市场购买便捷等因素影响,不仅城镇居民不储粮,农户也不储粮,这与以前每家每户储藏近一年的粮食形成鲜明对比。一旦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稻米生产出现大幅波动,极易造成市场恐慌。

二、抓好水稻生产的对策建议

1.依靠规模经营,稳定种稻面积 规模化经营是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升农地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稻生产效率,提升稻米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各地应因地制宜出台鼓励政策,为种粮新型主体的创建和经营提供良好环境,协助土地流转双方下调流转费用并大力支持荒地复耕,对占用稻田开展非粮经营进行管控;有关农业行政、技术部门要用好用活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搞好信息、技术服务,全面推广“省劳节费”的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大幅度提升规模经营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稻田综合种养应以“提质增效”为重点,严格执行10%占地的规定,避免过速发展,通过地理标志稻米、渔事体验、美食餐饮等农商旅一体化营销,提升已建养殖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2.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川米品牌 2019年,四川省举办了第六届“稻香杯”优质米评选活动,25个水稻新品种获奖,为我省水稻品质结构调整提供了品种保障。各地应以此为契机,鼓励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开展实质性合作,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的优质品种与栽培模式。探索组建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利益共同体,即种粮大户通过订单生产,满足企业打造区域中、高端稻米品牌所需原粮;龙头企业通过稻米精深加工和副产物开发,进一步发掘稻谷价值;通过市场流通与品牌打造,挤占市场份额,创造产品利润;通过互利合作机制实现各方效益最大化。

在现有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基础上,建议由粮食、商务、农业等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开展一次四川省十大川米品牌的评选活动,进一步扶优扶强,打造知名品牌。支持加工企业建立优质米生产溯源体系并申报驰名商标,通过举办推荐活动、促销活动、广告宣传等多种形式,向消费者推荐四川好米。通过品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擦亮四川农业的金字招牌。

3.依靠最新科技成果,提升水稻产量和效率 在国家和省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一批稻作新技术已取得突破,可因地制宜地大面积示范推广。

(1)水稻机直播生产技术 随着杂草防除、品种配套、齐苗全苗等瓶颈问题被陆续攻克,该技术已成为种粮大户生产的首选。稻谷产量一致的条件下,省去了育苗移栽环节,最大限度减少了劳动力投入,亩平节本增效18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笔者团队进一步以农用无人机为作业平台,率先研制出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集播种、施肥、植保于一体,全面提升了水稻生产作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不仅为丘陵区突破生产条件限制实现机械化找到了新途径,还为农用无人机 “一机多用”进而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创造了条件。

(2)水稻机械化侧深施肥技术 在水稻机播(插)的同时,将肥料施在秧苗根系侧面区域后回填覆土,大幅减少肥料的田间损耗流失,并省去1~2次追肥作业,为水稻生长提供优越的土肥环境。较现有水稻生产技术亩减少化肥用量10%~15%,综合节本增效100~120元,是水稻生产绿色可持续高质高效发展的又一条新途径。

(3)水稻机插秧全程机械化育苗技术 运用“三改”(改育秧软盘为硬盘、改自然出苗为暗化出苗、改湿地窄厢苗床为旱地宽厢苗床)技术,突破了现有机插秧育秧环节劳动力投入大、机械化程度低及育秧质量差的技术瓶颈,劳动力投入可减少55%~60%,秧田利用率提高25%以上,机械化程度提升65%~77%,亩秧田节本省工25~30元,确保单个育秧中心的供秧能力达到万亩水平,极大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规模和效益。

此外,各地还可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机插秧育苗基质、稻-畜绿色循环生产、智慧农业等促进我省水稻产业提质增效的新产品、新技术及新模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李旭毅 郑家国)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 2020年4月8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