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疫” | 关注疫情发展 服务乡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本网讯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探索了我院与青神县院地合作新模式,致力于为当地三农工作提供智库服务,持续关注青神县域内发展情况。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当地农业农村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研究院通过多种形式,围绕疫情防控下乡村等问题,在线部署系列研究工作,积极献言献策。
召开线上院务会,关注当地防疫工作
3月2日,在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任大鹏教授的召集下,学院副院长吴惠芳教授受邀参与,青神县农业农村局饶舜局长、青神县党校张建华校长、青神县高台镇党委书记王军三位研究院副院长共同参与了院务会讨论。
院务会采用视频会议形式,主题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及疫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应对,重点讨论了疫情防控期间青神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疫情对该地农业产业的影响以及疫后农业产业发展趋势等问题。各位副院长分别讲述了自身参与防疫工作的经历,再现了青神县防疫背景下农业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介绍了相关应对经验措施。任大鹏教授高度肯定了青神县在疫情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农业产业保障措施,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报道的当地椪柑得以及时销售表示祝贺。针对此次疫情期间暴露出的相关问题,任大鹏教授认为应当在今后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产业链的储备意识,建立农业产业链的储备体系,做好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风险防控体系。
此次线上院务会的召开,加强了信息沟通,及时总结了青神县疫情防控工作中农业生产经验与不足,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
撰写政策建议报告,积极献言献策
针对青神县疫情防控过程中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经验与不足,乡村振兴研究院以政策建议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和组织积极献言献策。结合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黑龙江省铁力市永丰村以及14家养殖合作社线上调查实际情况,在任大鹏教授、吴惠芳教授指导下,陈健、刘岩两位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与,撰写了《关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风险预防和应对体系的建议》一文,提交农业农村部参阅。该建议在深入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风险预防和应对体系自身脆弱性基础上,总结相关地区农业产业应对风险成功经验,从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路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风险预防和应对体系。
此外,针对青神县如何在疫后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任大鹏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刘岩共同撰写《关于青神县加快疫后农业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提交当地县委政府参阅。该建议就青神县农业产业应对疫情经验进行总结,即农产品线上与线下销售相结合、开拓新型市场、有效联结生产者与消费者、成立妇女互助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以及实施硬核保障措施等成功经验,共同助力当地复产复工。此外,国内农业产业风险预防和应对体系普遍存在农业产业间依赖性强,自身承受风险过高、小农户对现代企业市场依附性过强,自身开拓市场能力欠缺等不足,因而对青神县疫后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十分必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充分发挥智库功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结合疫情期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撰写政策建议报告,积极献言献策,为青神县农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同时也提升我国今后在农业产业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抵御能力。
制定工作铺排方案,线上推进研究进程
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振兴研究院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影响,为如期完成本年度各项工作,执行院长任大鹏教授制定初步工作铺排方案,按照时间节点及研究内容,就相关项目进程推进作详细说明。
结合乡村振兴“四个系列”行动和青神县实际情况,初步工作方案围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现状与问题的调研、乡村振兴样板村培育、其他专题调研以及论坛交流培训工作等进行了部署。当前,研究院主要就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现状与问题,进行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合理采用调研方式,在摸清现状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再延长30年的制约因素,探讨产业转型和农民收入结构转型对再延长30年政策实施的影响等。同时选择10个典型村庄,按照不同发展类别进行乡村振兴样板村打造,目前已经初步确定样板村培育对象,后续将设计统一村庄基线调查问卷,并开展实地调研行动,以问卷信息为依据,提炼样板村的乡村振兴优势和短板,以资源整合、组织及运行机制改进、治理能力提升、产业升级、政策支持、个性化辅导等为手段,进行重点培育。
按照乡村振兴研究院年度“六个一”工作部署,要陆续完成组织一场培训、举办一次论坛、开展一次调研、提交一份政策建议、组织一次交流、获得一次中央媒体报道工作任务。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合理推动相关工作部署,采取灵活方式,将疫情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力争全面高质量完成年度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