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对经济影响,稳就业和惠民生政策需加强
截至3月14日,新冠疫情已经波及142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病例超14.2万例,导致5300多人死亡。各国在抗击疫情的同时,还要顾及维持经济的运行。
此次疫情对中国和全球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我国未来该如何应对疫情在全球蔓延带来的经济挑战?3月14日,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就此接受了《中国科学报》采访。
《中国科学报》:有观点说,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我国GDP可能已经“损失”了近20万亿元。对此,您怎么看?
苏剑:说损失20万亿元有些夸张了。去年一季度全季的GDP大概是22万亿元左右,怎么可能损失掉90%呢?
今年1月1日到23日全国经济还是正常的,23日开始才有所影响,而这时已经进入春节假期。2月份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但生产活动也没有完全停止。3月份各地陆续开工,逐步恢复正常,跟去年同期比,应该能恢复60%以上。折下来,整个一季度最多损失6万亿元。当然,损失6万亿的GDP也是很大的。
《中国科学报》:与2003年SARS时期相比,您认为这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有什么不同?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苏剑:当前,疫情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表现与2003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有相似之处,但现在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跟2003年大不相同。
第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2003年中国人均GDP不到1300美元,刚刚从低收入国家升级到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而现在,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03年由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投资机会很多。现在,好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
第二,产业结构不同。2003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第三产业相对较弱。现在第三产业占比较大。
第三,国际环境不同。2003年,中国是美国乃至世界的加工厂,工业产品销往各大发达国家,即便加大投资,产量增加后的产品国内消费不了,国际买家也是乐得消费的。但当前,中国与主要的发达国家已经由互补关系发展为竞争的关系。
第四,债务环境不同。很担心疫情过后想要加大投资力度,也不见得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第五,疫情不完全相同。相对于非典疫情,此次新冠疫情传播速度快,导致全国大部分城市均处于隔离状态,这也制约了1季度的经济运行。
《中国科学报》:这次疫情中,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其大。对于这些遭遇疫情“寒冬”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您有何建议?
苏剑:这次疫情暴露了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杠杆率过高,过度依赖现金流,一旦现金流断裂,企业马上陷入困境。
以后中小企业应该注意多保留一些风险控制资金,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同时企业应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时刻注意各种突发事件。中小企业可以找一些咨询公司做经济顾问。
《中国科学报》:1至2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去年同期上涨5.3%。很多老百姓担心价格未来向下刚性,您怎么看?目前看,对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有影响吗?
苏剑:今年的通货膨胀问题不确定性较强,很难预判。
“稳增长、调结构”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将释放一定的流动性,会推动价格增速的上涨。通货膨胀对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影响不确定。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这次疫情是否会使国际供应链产生一些变化?
苏剑:疫情过后,全球产业链肯定会有所调整,对于所有国家来说,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不能完全靠进口。比如药品、医疗用具、粮食,以及相关的产业链各国都会有所保留,对中国的产业链的依赖会减小。
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总体依赖度未必会下降。疫情全球大流行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和进口,二者的增速可能都会下降,引发需求和供给双萎缩。
《中国科学报》:连日来,美股不断下跌。在欧洲和亚洲,很多国家均受到疫情影响,经济下滑。您认为此次疫情会对世界经济复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苏剑: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的确很大,但最终会有多大还很难说,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别的国家会怎么应对及应对的效果。
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会大幅度下滑是肯定的,但是否下滑到1%,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国科学报》: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您还有何建议?
苏剑:如果说还有别的政策需要加强的话,就是稳就业和惠民生的政策了。疫情属于意外事件,各级财政已经临时紧急拨款千亿元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样的疫情期间和之后一段时期,民生问题是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关系到收入分配问题。
只要经济和社会恢复正常,就业就不是问题。所以稳就业的关键是疫情防控。疫情结束越早,就业形势好转就越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