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智汇工场:打造科技创新综合体
近日,由中科院北京分院指导支持、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统筹、中科(海淀)智汇工场运营的“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科创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营。该平台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搬到线上,使繁杂的工作转变为可线上开展的结构化工作,以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立足于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以“三个面向”为准绳,加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成果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是中科智汇工场的重要使命。
自启动建设以来,中科智汇工场联合海淀区政府等单位,以老旧厂区改造升级为契机,努力聚集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资源,共建了中科院成果展厅、科创大数据平台、创新产业园、科普互动展厅等。中科院智汇工场——这一涵盖战略研究、科技金融、集中展示、成果转化、孵化加速、产业聚集、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科技创新综合体,已然初具规模。
中科智汇工场的中科院成果展厅里展出的创新成果(郑金武摄)
老旧厂区升级
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相关工作持续推进,老旧工业园区和厂房的改造升级,可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也是首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保障。
北京西三旗建材城,原先是北京金隅天坛家具公司的生产基地所在地。2016年,响应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号召,金隅天坛家具生产基地外迁,留下了大片空置厂区。
2017年,在海淀区政府支持下,利用金隅天坛家具生产基地改造升级建设金隅智造工场项目,被纳入“北京市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2017年重点实施项目清单”中。
深入推动中科院优秀科技资源与首都区位优势相结合,全力支持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幅增强科技支撑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长期以来中科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科院与北京市开展院市合作的重要任务。
2017年,海淀区政府与中科院北京分院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空间布局拓展与优化,推动院地协同发展,加速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借助中科院品牌效应,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在海淀落地,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海淀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创新原动力。
“共建中科海淀科技创新综合体,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楠介绍。依托西三旗金隅智造工场,打造中科智汇工场,是该创新综合体首个启动的项目。
赵楠表示,中科智汇工场将涵盖战略研究、科技金融、集中展示、成果转化、孵化加速、产业聚集、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引导中科院科技成果对接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从而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而今,中科智汇工场建设已经走上快车道。进入北京西三旗建材中路27号,原有的金隅集团老旧园区不复存在,代之挺立其中的是一栋栋时尚的建筑。中科智汇工场所在的N1栋楼,常常宾客如流;内里孕育的创新之花,即将吐洒芬芳。
中科院科技成果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郑金武摄)
成果展示窗口
走进中科智汇工场,“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展厅”映入眼帘。这里展出了中科院60多个研究所的100多项创新技术。
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是时代赋予中科院的历史使命。秉承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宗旨,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能源结构优化、人口与健康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五个领域,聚焦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中科院组织实施了若干重大示范转化工程,力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系统性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提供更多有效的中高端科技供给。
在成果展厅里,中科院理化所集合高低温消融治疗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肿瘤微创治疗系统、中科院计算所龙芯公司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安全自主CPU处理器、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发的“V-Eye人体多特征识别系统”等等技术和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彰显了中科院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和产业的亮眼成就。
“这里将成为展示中科院科技成果的核心窗口,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平台。”赵楠说。
这个窗口已经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自建成以来,这个展厅已经接待了80多次外单位的参观访问和考察。”赵楠介绍,“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地方对我们的科技需求;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京区的资源也可以实现对外辐射。”
此前,山东潍坊蓝色智谷管委会的领导来京考察中科院地理所无人机的项目,偶然的机会来到成果展厅参观。“我们根据地方的发展需求,为他推介了更多相关的成果、项目。目前,相关项目将导入到潍坊蓝色智谷发展。”
不仅于此,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展厅里还展出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曙光超级计算机”等重大创新成就。展厅里开设的科普互动展厅,以互动性展品为主,让公众直观感受到中科院科技创新成果。
“以能够形成商业化运作的科技成果为主,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让公众切实了解中科院在干什么。”赵楠表示,这是成果展厅遴选项目的重要标准。
疫情发生以来,中科智汇工场坚持“两手抓、两不误”,迅速上线了“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科创大数据平台”,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搬到线上,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目前,该大数据平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八大产业领域,汇聚了众多中科院北京分院具有技术先进性、可落地转化的科技成果,并能实时更新。
大数据平台还涵盖近万名技术专家、40余亿元科研设备、重点省市科创扶持政策等科创要素,可实现模糊搜索、精确搜索,一搜即可获取科创资源,并通过需求对接功能,直接链接要素供给方。
三级运营体系
作为加速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赵楠的愿景里,中科智汇工场承载着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要打造集创意概念验证、中级孵化加速及产业工程中心三级孵化运营体系的科技创新综合体”。
三级孵化运营体系,被赵楠简述为“3I”,及Idea、IP、IPO。“创意概念验证,更多地体现在创新思想,哪怕是仅有一个本子,只要技术能应用,我们也会吸引其入驻。”赵楠说,为此中科智汇工场将举行一系列调研、创赛等,筛选一批早期的技术项目。
中级孵化加速,是检验成果的可行性。中科智汇工场将为此导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创新基金等资源,形成知识产权,助力技术项目孵化成长。
产业工程中心提供工程验证服务,就是要借力中科院与企业共建的创新研究院等平台,推动成熟技术走向产品商业化。
由三级孵化运营体系形成了三个圈层。“最里面的核心层,是技术创新项目、核心企业;核心层往外的第二层,是科技服务类企业,为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服务支撑;再往外第三层,是文化生活类配套业态,为各个圈层主体提供服务。”赵楠说。
清晰的发展思路,很快得到了政府和创业者的认可。金隅集团和海淀区政府分别在空间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充分支持,10余家具有发展潜力创业团队已入驻中科智汇工场。
入驻中科智汇工场的永能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创办,主要从事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施。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控股的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及研究生培养于一体,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LED-COB显示与LED大功率照明产品专业制造。
“成果转化工作一定是全链条的,但又是有分段的。”多年来从事技术转移工作,让赵楠对成果转化的困难和诉求有着更透彻的了解,“中科智汇工场不会像传统孵化器那样。传统孵化器都是以政府资源为诱导,而中科智汇工场要往纵深发展,要以区位空间优势和创新资源优势为牵引,完善创新服务和创新业态,从而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