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禽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研究”获自然科学二等奖,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夫道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低成本易降解肥料用缓释材料创制与应用”获技术发明二等奖,植物保护研究所万方浩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监控技术”、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梅旭荣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郑州果树研究所王力荣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桃优异种质的发掘、优质广适新品种的培育与利用”4项成果分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化兰科研团队发现H5N1病毒在自然进化中逐步获得感染和致死哺乳动物的能力,发现了决定病毒跨越禽-哺乳动物种间屏障及在哺乳动物之间水平传播能力的重要分子标记,揭示了影响病毒致病力的关键基因及相关机制。
张夫道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发明了系列肥料用缓释材料,研制出大田作物用缓/控释肥料生产工艺及关键生产设备,解决了成本高、降解难、养分损失量大等技术难题,提高了肥料生产率,实现了规模化连续生产,已在广东、山东等大型企业产业化应用。
万方浩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确证了主要入侵生物及危险等级,创新了入侵生物定量风险分析技术,发展了检测监测新技术,集成创新了阻截防控技术,实现了对重大入侵生物的区域联防联控,已在21个省应用推广4545.5万亩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梅旭荣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首次探明了旱作区农田降水转化定量关系和作物耗水结构特征,揭示了提高降水利用率的作用机理,重点突破了旱作农业“集、蓄、保、提”共性关键技术,创造性地研制出“秋(夏)储冬保春用”核心技术,形成了旱区技术体系与模式,近3年累计应用2.13亿亩,新增粮食99.5亿公斤,新增产值200.3亿元。
侯水生研究员创立了系统的北京鸭育种技术,成功培育了6个北京鸭新品系,育成了生长速度快、瘦肉率和饲料效率高的Z型北京鸭和适合烤鸭专用的南口1号北京鸭这两个新配套系。近3年来,推广种鸭313.6万只,出栏肉鸭4.75亿只,总产值95.06亿元。
王力荣科研团队摸清了我国桃遗传多样性本底,发掘出一批优异种质,建立了优质、广适新品种培育体系,育出“中油桃4号”、“曙光”等油桃,“春蜜”、“春美”等普通桃,和“满天红”、“报春”等观赏桃系列新品种19个,在我国露地和设施广泛种植,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此外,中国农科院作为参与单位还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其中,中国水稻研究所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水稻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和节水抗旱早稻创制”获技术发明二等奖,作物科学研究所参与的“辽单系列玉米种质与育种技术创新及应用”、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参与的“南阳牛种质创新与夏南牛新品种培育及其产业化”均获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