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举措推动种业发展

今(9)日,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厅获悉,四川省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继续从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种业资源,增加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深入推进现代种业的发展。

这意味着四川种子产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迈上新的台阶。

四川制种供种能力居全国前列

据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介绍:“早在2011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全省种业大会,对加快推进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

“制种基地建设方面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3800万元以上,用于良繁体系建设,并全省范围内整合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年均投入基地建设总资金达1亿多元。”牟锦毅介绍了四川省近年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发展种子产业。

四川是育种大省、制种大省和供种大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两年来,四川种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系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的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在全国推广。种子生产及供种保障能力列全国前列,杂交水稻制种面积40万亩以上,占全国的25-30%,省际间调剂量占全国的30%,外贸出口占全国的51%,均居全国首位,是国家确定的杂交水稻种子主要繁育基地。

另外,杂交油菜制种面积占全国的20%,居全国第二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呈快速增长势头,攀西安宁河流域玉米制种基地被国家确定为重点繁育基地。

而且,四川种子企业实力强,居全国前列,共有部省两级发证种子企业133家,平均注册资金2319万元,注册资金亿元以上部省颁证企业1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国家种业骨干企业3家、居全国第七位,中国种子协会3A信用企业5家、居全国第六,西南地区第一。

多措并举将集中释放政策推力

两年来,尽管四川农作物种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行业创新能力不强、种子企业“多小散”、种子管理体系薄弱等难题。

为此,四川省农业厅将继续深入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不断强化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研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种业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以种业提升工程财政专项为抓手,实施好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扶持、监管能力提升四大项目,提升种业‘四大能力’。”牟锦毅强调称,四川将继续实施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

并且,将以打造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为契机,加大制种基地建设投入,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严格品种审定,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依法清理不合格种子企业。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实施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犯罪行为。

支持优势种业科研单位与优势种子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对企业开展种业领域相关研发活动后实行补助,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种子市场集中度,推动大型种子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种子企业。

实现目标

创新是关键,企业是主体

据了解,四川省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种业资源,增加种业投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市场监管,力争到2015年,全省种子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进一步巩固提升我省的种业大省地位。

通过建立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优势种子生产基地70万亩,确保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和质量位居全国第一;培育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20个,创制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材料200份;建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50个,围绕种子基地新建50个县级种子质量检测站;培育具有农作物育种优势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5个以上,上市种业企业3-4家;主要农作物种子更新换代一次,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撑。

目前,四川正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迈进,而最为需要的则是创新,新品种技术突破种子产业做大做强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对一个企业来说,创新是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种业强省”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创新做强企业,通过企业发展做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