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四川玉米生产对策和建议;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甘...
按正常的播种安排,四川春玉米播期主要集中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中旬。当前四川玉米生产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所需农资不能及时到位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四川玉米春耕所需农资(玉米种子、肥料、农药、地膜等)的采购面临较大压力。农资销售点普遍备货不足,据不完全统计,部分县市农资储备量仅占生产需求量的25%~50%。加上春节放假时间偏早和假期延长、不符合防控要求禁止复工营业、禁止赶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资不能及时到达农户,农户手中严重缺乏农资。多地反映,目前农户种子采购比例仅为20%左右,肥料、地膜采购比例为15%左右。
2.农机作业服务受阻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目前,春玉米播前土地耕整进度滞后,农机和专业化服务机手难以及时到位。为落实国家打赢这场“防疫战”的号召,地方采取的减少人口流动及严格的管制措施,影响了农机服务的正常作业,整地和播种机械无法顺利到达田间作业,必然影响适时播种及播种质量。
3.劳动力短缺加剧 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按照常年的习惯,一般在春节放假期间劳动力回流农村,为春耕进行系列准备,做好土地整理、农资筹办等。受此次疫情的影响,春节期间难以进行春耕生产的前期准备。一旦疫情过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返回工作岗位,挣钱保增收,这会加剧春耕生产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4.局部暖冬和季节性干旱影响正常生产 据气象部门监测和研判,截止2月上旬冬季平均温度偏高1℃左右,会加快小麦、油菜生育进程。四川盆地中部偏西北、攀西地区季节性干旱较重,持续发展会影响春季正常播种和生产管理。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农资供应,推动进村入户到田 2020年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通知:严禁未经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路阻断交通的行为,打通运输梗阻,确保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运输畅通。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二是以农业农村部门为主体,加强区域内农资总量调控;三要创新农资供给方式,支持农资运销点采用远程联系和配送上门到田的方式,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农资及时、顺利到户。
2.确保农机到位,加快土地耕整 充分发挥农机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确保农机和专业机手以良好的状态投入生产。自己拥有农机的大户受影响较小,但是无农机的大户和大多小农户只能依靠农机服务组织的支持。建议相关部门、村落在做好登记,在严防疫情扩散前提下,为农机服务和机手开放专用通道,不得阻拦,不要一刀切,盲目封闭。有条件的地方,相关部门可统一组织农机和机手,为今年春季整地、播种提供统一保障。
3.加大玉米机播技术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针对劳动力短缺、农时紧张等问题,应大力推广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不误农时。据四川省农科院近年研究与实践,在西南地区采用机播较人工播种提高播种效率6~15倍,而且存苗密度普遍增加1000~1500株/亩。玉米机播应注意以下几个技术要点:一是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玉米播种机械。应根据各地地形、田块大小等选择适宜机具,以提高玉米播种机生产效率。二是合理密植。四川春玉米种植密度可达4000株/亩左右。三是适期播种。各地应根据当地春播节气、气温、墒情以及后期降雨规律合理制定最佳播期,使玉米关键生育期避开主要自然灾害,确保避灾稳产。
4.加强监测预报,防控主要灾害 各地要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春季重大天气变化和病虫害爆发情况,及早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专家制定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病虫草害的防范措施,推进科学防灾。近期要重点防“倒春寒”、防春旱以及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要及早准备好抗旱物资以及药剂药械,指导农民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建议尽量组织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5.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技术落地落实 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渠道相结合的方式,为玉米科学备耕、高效春耕进行技术指导。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培训、指导和答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组织相关农技人员下乡入户进行现场指导,确保相关技术落实到田,提高播种质量,为玉米丰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6.提前谋划应急措施 若春玉米由于疫情、旱情及气候变化导致延期播种、抗旱播种,要提前做好物资保障和技术应急方案。根据多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要提前做好技术方案应对及培训:一是延期后,在可播种范围内,要及时抢墒播种,越晚播越要加大播种量,增大留苗密度,加强水肥管理,确保群体稳产增产;二是错过了适宜播种期,应及时改种蔬菜、马铃薯等短季早熟经济作物,保障增收;三是出现区域持续干旱,要改适雨播种为“座水种”,播种后墒情差的要及时补充灌溉,确保出苗存苗。有集雨蓄水池的地方可利用微喷灌,无相关设施的地方应提水灌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刘永红 杨 勤 陈 岩)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甘薯保供生产工作
春季是甘薯商品薯和种薯贮藏期管理及育苗的关键时期。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形势对甘薯商品薯供给、种薯调运、农资准备、技术培训等方面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确保甘薯商品薯的供给和当季甘薯生产,结合疫情联防联控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保供生产的应对建议。
一、改变科技服务形式,以线上为主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疫情期间科技服务宜以电话、微信、QQ、电子邮箱等线上联系为主,尽量减少现场指导和室内培训,减少人员接触机会。
二、加强贮藏管理,确保市场供应和种薯安全
疫情爆发期间正是甘薯贮藏中后期,大量甘薯仍在贮藏窖中,是安全贮藏的关键时期。此时气温逐渐升高,睛天多,贮藏窖中的温差变幅大,在做好环境消毒和个人防护的前提下,要求勤查窖。在晴天中午打开窖门通风2~3小时,遇降温天气关闭窖门保温,使窖内温度保持在11℃~14℃,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在留足健康种薯(一般亩用种量30~50公斤),充分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把商品薯及时供应到市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保障薯农收益。
三、精选苗床田,做好育苗准备
苗床田要求面积约为本田的十分之一,应选择背风向阳,人畜不易损坏,地势平坦,浇水容易,土质肥沃,最好是两年以上没有种过甘薯的地块。固定的苗床地则应事先更换床土或进行土壤消毒,提前备足肥料、塑料薄膜、竹片等生产资料,疫情可能会导致农资市场供应及价格出现不确定性,能买到时应尽早准备。
四、培育壮苗,打好今年丰产基础
此次疫情还在防控过程中,近期难以结束。进行育苗作业时,在保证人们生命安全的前提下,3月中上旬,气温在15℃时,可以用地膜育苗, 如果因为疫情耽误了育苗的最佳时期,可以改地膜育苗为小拱棚育苗,达到快速增温,这样会出苗快且多出壮苗,同时起到出苗后炼苗更省工的效果。
五、适时扦插,保证生育期,充分利用最佳光热资源
甘薯为喜温作物,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进行大田扦插,最佳生长期是5月到10月,通常甘薯的大田生育期要保证150天左右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产量。由于疫情可能导致用工短缺或劳动力成本增加,如有条件,作垄尽量使用机械,抓紧雨后扦插,这样可以免除浇水环节。也可以晴天作垄后当天扦插,用生根剂蘸根免浇的方法进行,省去浇水环节是疫情当前最省工省力的方法。
总之,当前正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时期,也是甘薯保供生产的关键时期。农时不等人,农户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仅要作好防控,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严格控制病毒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同时也要保证甘薯市场供应和生产两不误。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谭文芳)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应对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应急指挥部。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 2020年2月1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