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用创新书写精彩答卷
原题:用创新书写精彩答卷
——山东省立医院迈向医疗科研教学相结合创新型医院系列报道
虽然是寒冬腊月,崔志背上行囊,却满面春风的要离开泉城济南。崔志在告别给自己精心治疗2个多月的傅志俭主任时,眼含热泪,一再给傅主任及全科医护人员鞠躬叩谢,并且特地请了当地书法家写了一幅“医疼有法”的牌匾送给疼痛科。
崔志曾去北京协和医院求医,医生对他说:“中国疼痛治疗的最高权威就在你们山东省立医院,我们也都是从那里进修学习回来后才开设的疼痛科!”
一个省级医院的科室,怎么能成为该领域全国的技术制高点?
一个边缘交叉学科,怎么能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个区域的科室,怎么能吸引那么多国内外的患者慕名前来就医?
一串串的“疑问”,在记者走进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后,一切皆有了答案。
在学科带头人宋文阁、傅志俭主任拥挤狭窄、破旧不堪的办公室里,记者开始挖掘其不为人知的创业故事与梦想。
疼痛科的创始人宋文阁,今年已是72岁高龄。初见宋老,他已经是口罩、手套、帽子全副武装,正准备上手术台为患者做微创手术。
记者诧异地问宋老:“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亲自上手术台?”
“他们都是外地来的患者,有的是从国外专门赶过来,我不主刀,感觉对不住人家!再说,我的身体还硬朗着呢!”宋老自信地说。
宋文阁从1972年开始进入“疼痛”领域,至今已41年。宋文阁见证了疼痛科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闻名遐迩的发展历程。
有人胆大是因为无知,有人胆大是源于超人的智慧,宋文阁属于后者。
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的第一个病人是他的父亲。其父在老家患了腰痛的毛病,当地几家医院给治疗了两个月,未见好转。无奈之下,家里抱着一线希望写信向他求助。于是,当时还在麻醉科、还不到30岁的宋文阁,见保守治疗无效,于是打破常规,大胆地采用了麻醉、消炎、镇痛相结合的“骶管阻滞”创新治疗方案,几天后,奇迹发生了。卧床数月,已枯瘦得不像人样的老父亲,竟然当天站了起来,感觉不到任何疼痛,生活劳动完全恢复如初。
初尝创新战果的宋文阁,从此一头扎进疼痛医疗这块在中国尚无人涉猎的“处女地”。
当时医院领导觉得全国甚至国外还没有该专业科室,就勉强在门诊一楼厕所旁找了一间既黑又小的房间给宋文阁。宋文阁那时是麻醉科的医生,白天他要在麻醉科岗位上值班,只有晚上、周末等时间,他才能抽空诊治疼痛病人。没有病房,他又想方设法在院外找了几间房子。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宋文阁的话语里依然带有一些沉重与自豪。
性格执着、富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宋文阁就这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干就是41年,直到1986年医院正式成立疼痛门诊。
让宋文阁没想到的是,41年前的一个大胆尝试,41年后竟成为全国顶级学科。
执着创新打造微创手术升级版
宋文阁、傅志俭和他的团队天生具有不墨守成规的因子,得过且过、满足现状不是他们的性格。
他们在国内外率先创立了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技术。
“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进路”是宋文阁教授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腿痛治疗寻找一条理想穿刺进路而设计创立的特色技术,被业内尊称为“宋氏入路法”。其主要特点是以腰椎小关节为骨性标志,根据患者腰椎结构特点,沿小关节内缘、小关节间隙及椎板外切迹等不同路径行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注射,使药物更集中作用于病变部位,经影像学和局麻药试验证实了该进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该技术具有定点明确、骨性标志清楚、穿刺路径短、组织损伤小等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经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审鉴定,属于国内外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199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于2001年被列入“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在此技术的支持下,近年来发展起来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胶原酶靶点溶解术、射频靶点消融术、靶点激光减压术等经皮微创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等特点,深受各级医疗单位的欢迎。宋文阁教授通过到韩国延世医科大学、华西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全国100余家各级医院讲学和操作表演、培养进修和参观医生、举办国家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等方式推广该项技术,覆盖20多个省市医疗单位在学习和开展该项技术的同时,也将其推广到骨科、影像介入科等相关专业。
创新的勇气来源于永不停歇的探索。
接着,宋文阁、傅志俭和他的团队在小关节内侧缘入路侧隐窝穿刺方面取得了突破。
该技术解决了经后正中穿刺硬膜外腔注入胶原蛋白酶主要弥散在硬膜外后间隙而病变局部药量相对不足、穿刺时容易损伤硬膜囊等问题。通过脊柱解剖学研究和影像学分析证实,经硬膜囊侧入路溶盘治疗颈椎病,可以使胶原蛋白酶更集中地作用在病变的椎间盘。经CT造影证实了造影剂主要集中在硬膜外腔侧方前间隙病变椎间盘处。经硬膜囊侧方入路穿刺组织损伤小、安全、可以直接到达病变侧隐窝,不需要大型设备支持,容易推广,通过在国内10余个省市、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技术效益,经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审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200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建立了颈椎病的“序贯五法治疗”方案,进一步拓宽了颈椎病的治疗手段,提高了治疗效果,通过在全国各级医院的讲学和操作表演、培养进修和参观医生、举办国家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等方式推广该项技术,技术覆盖全国10余省市等各级医疗机构,深受广大疼痛临床从业人员的欢迎。
纵观成功的集体或个人,莫不是在技术水平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方法。科室技术通过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规范的臭氧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能有效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疾苦。该研究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初步成果经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审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12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技术已经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18家医院成功推广应用。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是疼痛科永远处于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永续发展的秘诀。
近年来各种经皮穿刺微创技术,例如胶原酶溶盘术、射频消融术、臭氧溶解术、激光汽化减压术、等离子消融术、经皮旋切减压术等,在疼痛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推动了疼痛临床业务的发展,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如突出物巨大、脱垂、游离、部分钙化等),上述技术常常难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疼痛科又引进研发了脊柱内镜技术——硬膜外腔镜、椎间孔镜及后路镜技术。该技术是针对上述传统经皮穿刺微创介入治疗困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设计的内窥镜下治疗方法,具有可视、微创、直接等优点,见效快,疗效可靠。随着内窥镜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椎间孔镜技术的适应证也将不断扩大,如部分骨性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或骨化以及椎体融合、人工间盘置入等手术也可以在椎间孔镜下完成。传统椎间孔镜技术主要通过旁外侧入路穿刺到达病变部位,我科根据椎间孔镜的临床操作特点,结合该科多年的腰椎穿刺特色技术及实践经验,在旁外侧入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小关节内侧缘入路的椎间孔镜技术。对于巨大的后方偏侧性椎间盘突出,特点是对于腰5骶1的椎间盘突出,通过该穿刺技术(七级扩张的小关节内侧缘入路技术),可以缩短穿刺路径,减少穿刺损伤,更加准确到达突出靶点。两种穿刺技术的结合,使得椎间孔镜技术更加完美。该技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结果已发表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上。目前已经完成200多例患者,优良率达97.8%,目前尚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帮助全国10余家单位开展了该项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
疼痛科独到、精湛的医术名震四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同行、患者慕名而来,或学习取经,或看病治疗。
原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在国际会议上由衷地感叹道:“在疼痛治疗领域,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是全球治疗方法最全面的,治疗方案最优化的。”
人才为本砥砺团队
在医疗技术发展上占领制高点,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带动战略,离不开一个精英团队的整体合作。傅志俭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再好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得以落实。因此,疼痛科坚持以人为本,立足解放生产力,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最合理的开放利用。
宋文阁教授早在1972年意识到麻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先后建立了医院疼痛门诊、疼痛病房、疼痛科和山东省疼痛临床研究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和平台,通过各种会议和学习班、培养进修和参观医生、外出会诊等各种形式,不遗余力地将疼痛临床业务在全国进行推广,已经成为国内疼痛临床医生的培训基地,为全国30个省市的各级医院以及香港、台湾、澳门、韩国培养了大批疼痛专业进修生,为国内疼痛临床业务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译)疼痛学专著10余部,其中主编的《疼痛诊断治疗学》获1999年中国图书奖。宋教授作为山东大学教授自1992年以来开始带教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7人,同时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
2002年,傅志俭从宋文阁手中接过疼痛科掌门的重担。担任疼痛科主任的傅志俭,并没有躺在宋文阁等老一辈的功勋薄上吃老本,而是站在权威的肩膀上,继续大胆技术创新,继续将团队做大做强,将中国疼痛专业最权威、技术最先进、治疗方法最全面的荣誉发扬光大,续写着山东省立医院这一张闪亮的创新名片。
傅志俭,1992年考入山东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1995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师从宋文阁教授,开始疼痛临床研究工作,主攻急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现任山东省立医院主任医师,麻醉科主任、疼痛科主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5年来,承担国家和省自然基金项目各2项,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项,主编疼痛学专著5部,培养硕、博士生33人,在SCI收录及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傅志俭教授从事临床麻醉与慢性疼痛疾病诊疗工作近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她带领的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在著名疼痛学专家宋文阁教授的指导下逐步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疼痛临床诊疗体系,规范了疼痛临床的工作常规和诊疗原则,开展的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几乎与国内外前沿同步,同时注重学术交流以及疼痛人才的培养和疼痛队伍的建设,10余年时间共为全国各省医疗单位,包括省级三甲医院和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培养进修医生400余人,每年一次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以规范实用的授课和操作演示使全国数千医生和数万患者受益。
记者询问傅志俭主任他们创新成功的秘籍是什么,她微微一笑说,创新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脚踏实地的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寻找其他科室找不到的解除患者痛苦的最佳方案。
傅主任介绍说,立足早交班、大查房的固定制度,是最重要的。科室每个医生如能把每天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一一记录下来,通过缜密的分析、判断,然后拿出适合不同患者的个性治疗方案,并能不断改进、调整、优化,就能最大程度的创新,能最大程度的收到疗效,到患者的满意。
每日上班前15分钟的强化“英语文献”学习,疼痛科已成惯例。科里虽只有十几名医生,但傅志俭还是挤出2名医生去美国、澳大利亚学习。保持学术人员梯队的稳定合理,构建一个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创新研究型团队。
当权威是要付出代价的。
对傅志俭来说,“休闲”、“休息”已与她无关。她周一到周五须坚守岗位,每日门诊、病房的各种状况需要她亲自处理。周末、节假日,傅主任比平时还要忙碌,全国各地的会议、专家会诊、专题讲座等等,她只能安排在休息日了。
精湛的技术,过硬的团队,使疼痛科不仅成为山东省各地市县医生培训学习的摇篮,也是全国各省市,包括北京、广州等一流大医院医生们趋之若鹜的进修、深造的理想之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来疼痛科进修半年和一年的医生逾千人,参加短期培训的达数万人。他们现在大部分已成为本地区疼痛治疗方面的骨干力量。
十年来,傅志俭继宋文阁之后成为疼痛科创新发展的核心元素,为疼痛科继续领跑技术最前沿、再次跃升新高度插上新的一翼。
目标远大愿景广阔
谈到下一步打算时,傅志俭收起了笑容,满怀信心并严肃地说,疼痛科未来五年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将会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和上级资助,一方面努力保持目前国内疼痛临床领先的优势,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诊疗技术创新和规范化研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使学科得以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地发展,打造强势学科,努力建成国内最大,争取辐射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性疼痛临床诊疗中心、疑难重病救治研究基地、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病人,取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脊柱源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等3个亚专科的研究,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具体目标:5年内学科部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争创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疼痛临床疑难危重病诊治中心;组建疼痛临床远程医学会诊中心;组建疼痛临床研究实验室及疼痛医学转化研究中心。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