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50年增产130%减排70%
发表日期:2019-11-21 11:02PM 阅览次数:
研究成果相关数据 中国农科院供图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最大排放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及国际论坛中,关于水稻生产的甲烷排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证明了近50年来我国水稻品种改良与稻作技术创新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为碳减排作出了重大贡献,纠正了世界对我国现代稻作高产高碳排放的错误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
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的大样本品种比较、田间定位监测、区域调研和历史数据挖掘,综合评价了近50年来我国品种更新、栽培创新和稻作制调整等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作科所研究员张卫建介绍,他们发现,通过稻作北移、高产品种和控水增氧耕作等创新,在实现水稻单产提高130%情况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下降约70%,其中甲烷减排尤为显著。
该成果不仅在国际上给我国水稻产业正名,而且为全球高产低碳稻作创新指明了方向,可为世界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8/1748-9326/ab488d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事宜,请联系: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