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发布:成果涵盖农业功能基因组等领域
11月20日,“2019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在江苏南京举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在论坛上发布了《2019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下称“《报告》”)。
张合成表示,“农业重大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科学界普遍认为,没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出现突破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
自2018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始开展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的遴选工作。“我们希望持续发布的年度重大科学进展信息,能够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勇攀世界农业科技高峰的导航仪,成为攻克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的风向标,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科技的跨越发展。”张合成强调。
据介绍,“2019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共同开展遴选。遴选工作以2018年中国各类科研机构正式发表的农业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论文为基础,根据“前沿引领、开创卓越、重大突破”的遴选原则,经过初选、专家评审及推荐、综合遴选和专家解读等过程,遴选出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10项成果涵盖农业功能基因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防控、黏菌素耐药性、植物抗病性机理等研究领域。
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团队、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团队等科研团队的成果入选其中。
“2019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论坛旨在准确把握世界农业农村科技前沿动态和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态势,引领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方向,打造农业农村科技研讨交流平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重大进展具体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 多重组学研究助力找回“失落的番茄美味”。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主导,全面揭示了番茄育种中果实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为植物生物学建立了多重组学研究体系,为番茄品质育种奠定了代谢生物学基础,助力寻找“失落的番茄美味”。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1月在《Cell》发表。
2. 水稻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主导,通过图位克隆、分子遗传学方法和基因编辑技术,发现了控制水稻杂种育性的自私基因,阐明了籼粳杂交一代不育的本质,为创制广亲和水稻新种质、有效利用籼粳交杂种优势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6月在《Science》发表。
3. 发现兼具提高产量与稻瘟病抗性的水稻基因。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主导,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主效基因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增强对稻瘟病抗性的调控新机制,打破了单个基因不可能同时实现增产和抗病的传统观点,为高产高抗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新途径。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9月在《Science》发表。
4. 发现兼顾产量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关键基因。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团队主导,发现了生长调节因子是植物碳-氮代谢的正调控因子,它与生长抑制因子相互之间的反向平衡调节,赋予了植物生长与碳-氮代谢之间的稳态共调节,为“少投入、多产出”的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基因资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育种策略,预示着新的“绿色革命”即将到来。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8月在《Nature》发表。
5. 我国主导的3000份水稻基因组重测序成果发布。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团队主导,与国内外16家单位大协作完成“300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构建了全球首个近乎完整的、高质量的亚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组,开启了“后基因组时代的水稻设计育种”,体现了中国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将极大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国际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发展。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4月在《Nature》发表。
6. 解码陆地棉纤维品质和产量的遗传秘密。
该研究由河北农业大学马峙英团队和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团队主导,完成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植棉国419份陆地棉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重测序,为棉花重要性状定向育种提供了较为精准的分子标记和基因资源,标志着我国在棉花核心种质重要性状表型、新基因发掘等领域跃居国际领先行列。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5月在《Nature Genetics》发表。
7. 揭示亚洲棉在我国从南到北的分子演化规律。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团队主导,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亚洲棉基因组进行升级,成功绘制了首张棉花二倍体群体的高密度变异图谱,为亚洲棉在我国从南往北逐步演变提供有力分子证据,为其优异基因向陆地棉转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5月在《Nature Genetics》发表。
8. 高效疫苗有效阻断H7N9病毒由禽向人传播。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院士团队主导,通过对家禽禽流感病毒进行大规模监测,对分离的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进行系统研究,成功研发了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监测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后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在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方面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9月在《Cell Host & Microbe》发表。
9. 揭示可转移性黏菌素耐药基因如何污染人类食物链。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院士团队主导,发现在我国健康人群中,可转移性黏菌素耐药基因的流行率高达15%,为我国临床用药、耐药性防控国家行动计划以及畜禽养殖业抗菌药物减量化行动提供了科学支持。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7月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
10. 发现植物防卫免疫通路新机制。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团队主导,揭示了多种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激活丝原蛋白激酶级联反应、并使植物获得抗病性的分子机制。鉴于这种植物免疫通路新机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广泛的作用,这些发现对其他植物生物学过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6月在《Plant Cell》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