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 把使命镌刻在西部大地上

“我们种的‘西农511’小麦,光品质出色这一项,一年就多卖了75万元。种粮靠品种,好品种得靠西农专家!”在华阴县华西镇召开的2019年陕西省优质小麦产业峰会现场,陕西北洛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喜不自禁。

从一个品种挽救大半个新中国的“碧玛1号”到推广面积超1亿亩的优质强筋小麦“西农979”,从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到首次在病毒界发现朊病毒,从我国自育苹果品种“秦冠”到新近通过国审的苹果品种“瑞阳”“瑞雪”,从享誉全国的“西农莎能奶山羊”到美名远扬的“秦川牛”,从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到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一项项助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科技成果,都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把使命镌刻在中国西部大地上的生动写照。

坚守初心 走特色发展之路

1934年,正是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从建校之日起,学校就肩负起“教育救国”“兴学兴农”的时代使命,“树德务滋、树基务坚”也成为这所农业高校85年来贯彻始终的教育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旱区农业发展,又在杨凌组建了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西北林学院等一批农业科教单位,不足10平方公里的区域聚集了10个科教单位500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打造出我国农业学科门类齐全、农业科技人才密集的“农科城”,先后取得5000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9月11日,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作为科教体制改革的重大试验,国家决定将同处杨凌的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7家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所大学的成立,开创了我国大学与科研单位合并的先河,被赋予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支持的国家使命。

合并组建20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站在推动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沿,不断深化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实现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区校融合的重大突破,建立起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体制,被誉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科教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同时,学校也相继获批设立研究生院,被列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农林水学科齐全,支撑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优势突出的大学,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

牢记使命 服务旱区农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作风扎实,吃苦耐劳,能干事、勇担当,我们关岭这样的贫困县,能来30名这样的大学生,太给力了!”贵州关岭县委组织部门领导对西农的选调生高度肯定。

20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了“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的服务现代农业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0万人,50%以上毕业生扎根西部,学校被誉为“西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熔炉”,为“三农”一线培养了一大批“靠得住”“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

20年春华秋实、硕果喜人。学校既把文章写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又把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2018年8月,作为国内独家参与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单位,完成的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研究成果在《Science》发表,被学界称为征服了小麦遗传密码的“珠穆朗玛峰”;2019年1月,青年学者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填补了重大国际研究空白,被誉为“可写入教科书”的成果;2019年6月,学校青年团队参与以学校为第一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为反刍动物角具有单一的进化起源和发生发育机制提供了证据……

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攻克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难题,支撑引领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破解“小麦癌症”条锈病防治难题;主导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的4次,培育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979”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建立旱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攻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突破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区域成为我国优质苹果产业基地,实现苹果适生区的“西进北扩”;确定我国酿酒葡萄的优生区,构建葡萄酒产业链技术体系……

在黄土高原、渭北旱原、秦巴山区,分布着无数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试验站:苹果、猕猴桃、甜瓜、红枣、蔬菜、核桃、樱桃、茶叶、奶山羊、秦川牛……成百上千名专家、教授奔波在田野地头,让科技的火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燎原,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学校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成功构建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18个省区建立28个试验示范站、46个示范基地和100多个新品种示范园。同时,构建以杨凌为起点,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辐射“丝绸之路”沿线的科技示范网络,受益农民超过千万户,年均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2016年11月,学校主导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短短3年,吸引丝路沿线17个国家8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同时,学校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了4个科技示范园、新品种示范园等,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中亚国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扶贫的主战场上,到处是西农师生活跃的身影。学校在合阳、镇巴、城固、紫阳等贫困县布局建设10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扶贫示范推广基地,探索建立“三团一队”扶贫工作新模式,助力陕西合阳县实现脱贫摘帽。依托中央组织部门在学校设立的全国农业农村干部培训基地以及学校农民发展学院、试验示范基地等,形成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年均培训农业农村干部和农民7.8万余人次,为乡村振兴积蓄了活力和动力。学校定点扶贫工作被国家扶贫机构考核为“好”,也是国家教育部门直属高校考核为“好”的14所高校之一;“三团一队”案例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接续奋斗 再赴新征程

2019年9月5日,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事业发展予以充分肯定,对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在全校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10月2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校调研,在充分肯定学校发展成就的同时,就扎实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西农人”当有新作为。进入新时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牢固树立和践行“面向国家战略、突出优势特色、作出一流贡献”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一个根本任务,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发展方向,积极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履行好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争做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的标杆。

校党委书记李兴旺表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按照党和国家领导人调研指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发扬“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长吴普特表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农而生、以农立命,学校将始终坚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实履行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西农智慧,贡献西农力量。


终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