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生命学院:深耕内涵发展 培育一流人才

2019年年初,生命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周瑞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各1篇;2006届本科毕业生、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尚桂军以第一作者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2篇。2018年,2011届本科毕业生孟祥波以第一作者在Naure杂志发表论文1篇;2013届本科毕业生王燕峰以共同一作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1篇;2014届本科毕业生吴向阳以第一作者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1篇。

20年质量为先,20年内涵发展,生命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生命科学前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创新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一大批活跃在生物技术前沿领域,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科研成果的青年学术精英以及生物技术产业青年领军人才,成为学院20年人才培养的最好印证。

坚守培养质量初心

2000年7月,在原西北农业大学基础科学系、西北林学院基础课部、西北植物研究所、仪器测试中心基础上,生命学院正式组建成立。自此,为国家培养生命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成为这所洋溢着朝气与活力,充满着干劲与闯劲的学院坚守不渝的追求。

抓好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纲举而目张。为了更好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从2004版“全面素质教育”、2008版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为指导思想,系统设置“综合大实验”,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素质培养到2014版“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及“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实现了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抓课堂——打造高质量金课。抓好课堂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生命学院一直将课程建设放在本科教学的首位,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学院对原先的大班教学进行了多形式的探索创新。2014年,由长江学者、杰青等一批实力教授承担的新生研讨课,首次采取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并在智慧教室进行,整合最新学科知识,为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生命科学前沿。学院新开设的暑期外教课程、全英文课程开拓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2019年,姜在民教授领衔的“秦岭火地塘植物学综合仿真实训”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现了VR虚拟对秦岭植物的2D/3D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近年来,通过广泛运用智慧教室、教学APP及混合式教学等新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提升人才质量内涵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为了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做得实,生命学院着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内涵。

开眼界——激发内在动力。根据生命科学人才成长规律,学院不断探索激发学生科研潜质的新路径。2014年起实施的“启航计划”让新生从步入大学开始,培养科研兴趣,至今已经有5届近300名学生参加了在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科教单位的科研之旅。“我在大一暑假参加了为期15天的启航计划,感受到了一流科研实验室的科研氛围,这对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否则,之后的国家级科创项目、全程科研训练便无从谈起。”保送到北京大学的2018届毕业生吕学辉说起“启航计划”依旧激动。校所、校际联合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志趣,实现了科教协同育人。

抓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在2008版培养方案中,学院设置了“综合大实验”,开设了“全程科研训练”必修课,要求学生在二年级就进入实验室,锻炼科研能力。经过多年探索和改革,学院逐步构建了涵盖基础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实习、全程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毕业论文等模块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学院自筹经费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质量提升计划”,从大一新生中选拔有科研潜质的学生组成团队开展科创训练,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类赛事中获奖31项,2013级本科生翟晶晶科创项目获2017年全国生命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学生整体科研潜质和创新潜力日益彰显。

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师资水平的高低。通过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大力改善科研条件,学院先后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24名,博士59名,博士比例达到83.2%。目前,学院拥有国家“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7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 6人。

——引进培养相结合,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引进和培养的组合拳,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他们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有效推动了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近年来,教师在PNAS、NatureCommunications等“双一流”A类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文章70余篇,极大提升了学院在国际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2017年,学院启动实施了“领航计划”,通过崔洪昌、刘坤祥、奚绪光、沈锡辉教授等讲述个人求学成长经历、科研奋斗、求职励志事迹,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同时涌现出陶士珩、陈鹏、许晓东等一批潜心教学,致力育人的“四有”好老师。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讲授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风及学术志趣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学院整体搬迁至理科大楼,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依托中央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2900万元,学院自筹600万元,学院持续建设陕西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中心已建成超过6000平方米的实验教学空间和全国高校馆藏数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总资产5317万元,形成了从基础生物学到专业综合实验实践的高效保障体系,有力支撑了现代生物技术教学,也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生命科学,生命学院将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继续深化内涵建设,开展原创性前沿基础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西部人才培养高地,成为国家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


张晴 终审:郭建东

;